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3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 4
第二章 爱默生思想形成的渊源 6
第一节 哲学影响之源 6
一、苏格兰常识哲学的“道德感” 7
二、格兰多哲学的关联认知 8
三、斯多葛哲学的理性之维 9
四、康德哲学与道德自律 11
五、黑格尔哲学与普世精神 12
第二节 文学影响之源 14
一、柏拉图:文学的总体认识 14
二、柯勒律治、卡莱尔、华兹华斯:文学的创作思维 15
三、歌德:文学的“人性”写作 18
四、蒙田:文学的创作策略 20
五、钱宁:文学的民族性 21
第三节 小结 21
第三章 爱默生的文学创作伦理准则与作者的“伦理化存在” 24
第一节 作者创作的伦理责任 25
一、作者的伦理使命 25
二、人格化书写 27
第二节 作品伦理思想的表现过程 28
一、基于生活的直觉式表述 28
二、基于生活的道德理性 30
三、“伦理化存在”主题的意指 31
第三节 文学伦理效果的实现策略 32
一、基于自然的想象与象征 33
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36
第四节 爱默生的传记创作实践理念 40
一、传记文学的功能 40
二、传记创作中实现精神性表述的要素 41
三、叙事的主观性与历史的客观性的平衡 42
第五节 小结 44
第四章 爱默生的文学阅读伦理准则与存在意识的读者建构 47
第一节 读者阅读的伦理使命 48
一、读者的阅读态度 48
二、自主化阅读 50
第二节 读者的伦理导向性阅读的理解层次 51
一、基于生活经验的审美情感 52
二、基于伦理道德的理性思考 53
三、“伦理化存在”的道德感悟 55
第三节 文学伦理内涵的剖析策略 56
一、阅读的想象性体验 57
二、读者的自我阐释:自主性与自律性 58
第四节 小结 61
第五章 爱默生的文学文本伦理预设与文学的“公共之善” 65
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整体伦理功能” 66
一、“审美合力”的文本意图 67
二、伦理精神的传承 68
三、文学的“整体性”内涵与意义 69
第二节 文学文本基于“社会伦理功能”的伦理预设 71
一、和谐: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存在 73
二、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存在 75
三、责任:人与社会间的伦理存在 77
第三节 文学伦理文本的“公共之善” 79
一、文本与“伦理化存在”的意义 80
二、“个人之善”走向“公共之善” 82
第四节 诗歌的伦理预设:从“天地自然”走向“人化自然” 85
一、“人化自然”诗歌的构成与内涵 86
二、从“天地自然”走向“人化自然”:以《杜鹃花》为例 87
三、“人化自然”诗歌的意义 91
四、“人化自然”与“道法自然”的文化启示 92
第五节 小结 95
第六章 爱默生的普世价值理念与文化启示 97
第一节 普世价值理念的内涵 97
一、文学中普世价值的共鸣 98
二、普世价值与共识民主 99
第二节 爱默生“世界大同”的构想 100
一、国家的民主化存在 101
二、国家:作为“世界公民”的伦理责任 104
第三节 世界主义视域下文学和文化的交往模式 106
一、文学从“意境”到“意蕴”的诗学反思与对话融合 106
二、世界主义视域下民族文学的阅读模式 110
三、全球化背景下由“点”向“域”的文化思考 112
第四节 小结 113
第七章 结论 117
参考文献 122
附录爱默生作品中译本 135
后记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