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答问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修明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7551120722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老子其人 1

一、姓老,还是姓李? 1

二、我的名字:李耳还是李聃? 3

三、籍贯和乡里 5

四、当什么官?周朝“守藏室史” 7

五、太史儋是另一个人,我的后代 9

六、老莱子也不是我 10

七、“老”“彭”是怎么回事 12

八、我是孔子的前辈,孔子向我问礼 13

九、我活了多少岁?马叙伦的考证 16

第二章 关于《老子》 17

一、《老子》成书年代 众说纷纭 17

二、一以贯之的一家之言 著作权属于我老子 18

三、文体问题 哲理诗 不是论文 19

四、郭沫若关于“关尹”“环渊”的大胆设想 21

五、杨朱和《老子》书也没有关系 22

六、马叙伦《老子校诂》、朱谦之《老子校译》言之有据,研究《老子》不可不读 22

七、《老子》怎么变成了《道德经》? 23

八、上、下两篇怎么变成了八十一章? 24

九、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 26

十、《老子》郭店简本 27

第三章 关于“道” 29

一、“道”的内涵 29

二、“道”为万物之母 31

三、玄妙的“道”,超越“绝对理念”和“天理” 32

四、“谷神”和“玄牝” 34

五、“道”之“精”,唯物还是唯心? 36

六、宇宙“四大”:天、地、人、道 道为主宰 39

七、“玄德”云云 41

八、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不同态度 44

九、“道”:幽隐无名 45

十、“道”的哲学真谛 47

第四章 知识和知识论 49

一、“不出门,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49

二、您如不是读书多的史官,能感知天下吗? 52

三、“道”是不可感知的,靠感知未必能悟道 54

四、政教礼乐制度,是无用的文化垃圾 55

五、饱学之士,未必知“道”;懂得越多,忧患越多;道德教化,是反面的暗示;知识是罪恶的途径和手段 58

六、“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59

七、“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吗? 59

八、大实话:“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59

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1

第五章 人性论 63

一、人的本性 性善性恶 63

二、节欲行善 纵欲性恶 63

三、婴儿无欲论 理学家的说教 64

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66

五、奢靡之风的由来 66

六、寡欲,“道”的追求 67

七、贪官污吏:“盗竽”,强盗头子 67

八、“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 68

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9

十、“恶”的绝端表现:“乐杀人”、“强梁者不得其死” 70

第六章 “无为”一:原则 73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为”的处世哲学是对立的 73

二、道的本质和行为要求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74

三、虚静恬淡,即无为 75

四、无为,是顺应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干 75

五、通过无为途径,才能有“德(得)”、达“道” 75

六、有为是倒退,使社会变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76

七、“为”而不过度;“为”而不为,为所欲为,乃“无为”真义 80

八、权势者以“有为”对抗“无为”,玩弄万民,结果以社会灾难、历史倒退付出惨痛代价 80

九、饱学之士不应曲解我的“无为”思想 81

十、疯狂有为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82

十一、人口问题,环境灾难 85

十二、“无为,无事,无味” 87

十三、人类文明史几乎都是“有为”的历史,信仰您老子哲学的人太少了 88

十四、天地的惩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93

十五、“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 95

第七章 “无为”二:政治哲学 96

一、论政治哲学“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 当权者对老子政治哲学的态度 96

二、“道”融合哲学、伦理、政治于一体,归结为权谋是皮相的见解,主体精神即“无为” 97

三、“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治国原则“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 98

四、四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思 99

(一)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100

(二)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100

(三)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100

(四)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01

五、治者无为,民自顺化;治者好静,民自端正;治者无事,民自富足;治者无欲,民自淳朴 101

六、统治者能正己者不多 社会灾难和罪恶是统治者“有为”的结果 102

七、“无为”政治原则:“少扰民” 103

八、“无为”政治哲学:“以老百姓为心” 105

九、“无为”政治目标:“爱民治国” 106

十、“无为”,“无知”不是愚民政策 107

十一、“无为而治”是柔弱和退守原则在政治上的运用 110

十二、当权者不甘心充当阴柔或雌性角色 111

十三、唯“太上之君”才能顺乎道之自然,合乎民心 113

十四、“治大国若烹小鲜” 114

十五、“变法”不能“数变”“数徙”“数挠” 115

十六、礼,乱之首 117

十七、“大道废,有仁义” 120

十八、再论“盗竽”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121

十九、“民之难治”,是因“上之有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24

二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朱元璋的思考,贪官畏死,正可以死惧之 126

二十一、“心服于德,不服于力” 128

二十二、真谛:“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29

二十三、“无为”政治哲学的策略方针:“去甚,去奢,去泰” 130

第八章 “无为”三:社会经济思想 131

一、我不是经济思想家 观点太陈旧,只有被批判的资格 131

二、“小国寡民”是我社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32

三、古代社会也有社会“大怨” 133

四、五色、五音、五味皆“生之害也” 134

五、合乎“道”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136

六、“三宝”是公平、正义的表达,目的是解决自然和社会的均衡问题 138

七、“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 139

八、“啬”:珍惜物力、财力的经济学法则 142

九、“啬”也是一种“德”(得)上可明道,下可治身,推之可治人 143

十、“小国寡民”:“至德之世”(庄子)、“至治之极”(司马迁) 146

第九章 “无为”四:立身处世哲学 151

一、论各家的立身处世哲学 151

二、道家立身处世原则:淡泊,退让 152

三、争、斗是世界通行原则,老子独异于人 153

四、“不知常,妄作,必凶” 154

五、“自矜者不长” 157

六、“自知之明”者强 157

七、示人以弱的策略原则 158

八、全真保性的生命哲学:摄生、护生、长生 160

九、“强梁者不得其死” 163

十、与人为善 不结怨于人 不争而顺天道 164

十一、正确理解“天网恢恢” 167

十二、“功成身退,天之道” 169

十三、老子处世哲学的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 170

第十章 辩证法思想 172

一、黑格尔承认您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东方的精神代表 172

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来自春秋时代社会大动荡 174

三、“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 174

四、“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176

五、“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77

六、“物壮则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178

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循环论? 180

八、《道德经》“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概念和范畴,是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 182

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因对立统一而存在 184

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6

十一、“祸莫大于不知足” 188

十二、“物极必反”“曲则全”云云 189

十三、老子辩证法包含质量互变的定律(韩非的诠释,法家深化了我的思想) 196

十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198

第十一章 策略思想 199

一、论策略《道德经》的策略思想 199

二、正确的策略是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200

三、老子策略思想:“无为”宗旨和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200

四、老子策略思想“四要”: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藏而不露,功成身退 201

五、“不为天下先”是保持成功、避免失败的策略 202

六、“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04

七、“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05

八、“善用人者为之下” 206

九、“不争之德”水之性“几(近)于道” 207

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不是权术,是历史经验,是君子对付小人之“术” 211

十一、后发制人,以退为进“微明”是远见,是大度 215

十二、藏而不露,是为“袭明”,把聪明包藏起来 215

十三、阴谋家盗用老子策略作为智囊宝鉴 217

十四、“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18

十五、韩非对利器(赏罚)的发挥适应于君权集权的需要 220

十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修养也是策略 222

十七、防微杜渐,洞察出微“多易必多难”,从难处着手 225

十八、“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26

十九、“功成身退” 228

第十二章 军事思想 229

一、《老子》是一部兵书 229

二、我的兵法思想高于春秋以来的兵家 231

三、对战争的看法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 233

四、“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 234

五、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235

六、“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39

七、处理好大小国关系,“大者宜为下” 240

八、“兵强则灭” 242

九、“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243

十、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 245

十一、战略战术(二):“以奇用兵”,“正复为奇” 247

十二、战略战术(三):“祸莫大于轻敌” 250

第十三章 道家怎么变成道教? 251

一、哲学流派道家怎么变成道教? 251

二、我未开门收徒,“开创”道家“学派”都难说 251

三、是《道德经》的思想力量和后人的传承,才形成道家学派 252

四、从春秋“老学”到汉初“黄老之学”,是思想适应现实的流程 253

五、“老”怎么变成“黄老”?稷下学派的形成 253

六、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是中间过渡阶段 255

七、汉代巫术、巫士和道家思想结合,加上谶纬神学盛行,使道家逐步向宗教变迁 255

八、道家“化”了自“胡”而来的佛教?《老子化胡经》 257

九、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教形成在民间 259

十、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260

十一、葛洪:道儒结合,官方化,世俗化,宗教化 李姓的唐朝,拉血缘关系,我变成“道德天尊” 261

十二、“孔子是中国的,老子是世界的”;但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 263

附录 265

一、老子年表 265

二、主要参考书目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