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百珍主编;李静,吴宁,白玫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3173624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曾是教育部推荐教材,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为出发点,搜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资料,特别是作者二十余年的实践案例,并且做了深入细致、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是一部既反映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又密切联系中小学实际,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问题的优秀著作。建议出版。

上篇 中小学心理卫生 3

第一章 中小学心理卫生 3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 3

第二节 什么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3

第三节 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及其趋势 4

一、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4

二、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5

(一)第一阶段 5

(二)第二阶段 5

(三)第三阶段 6

(四)发展趋势 6

第四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6

一、统计分析的观点 6

二、社会规范的观点 7

三、生活适应的观点 7

四、主观感受的观点 7

五、心理测验的观点 7

六、特质说、标准说的观点 8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8

(二)恰当地认同他人 8

(三)面对和接受现实 9

(四)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9

七、心理健康的新标准 9

(一)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9

(二)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9

(三)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10

(四)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10

(五)心理健康者对社会有责任心 10

(六)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10

(七)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10

第二章 心理卫生理论(上)——焦虑与应激理论 11

第一节 焦虑理论 11

一、焦虑的概念 11

二、焦虑的分类 12

三、焦虑与行为 13

(一)考试焦虑 13

(二)焦虑与认知 14

(三)焦虑、紧张及抑郁 14

第二节 应激与应付 15

一、应激 15

二、应激源 15

(一)职业应激 16

(二)家庭危机和紧张 16

(三)环境应激 17

(四)灾害分析 18

三、应激情境下的代偿失调 19

(一)严重应激的结果 19

(二)生物的代偿失调 20

(三)心理的代偿失调 20

(四)社会文化的代偿失调 21

(五)职业能量耗竭问题 21

四、影响应激后果严重性的因素分析 21

(一)顺应要求的性质 22

(二)应激源的危急性 22

(三)对应激的认知 22

(四)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 23

(五)外界的帮助和支持 23

五、应付策略 23

(一)应付概念 23

(二)应付模式的类别 24

第三章 心理卫生理论(中)——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 26

第一节 精神分析 26

一、无意识和压抑 26

(一)无意识 26

(二)压抑 27

二、人格结构理论 27

(一)“本我”“自我”和“超我” 27

(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28

三、性心理发展学说 32

(一)弗洛伊德性欲本义 32

(二)“利比多”和性需要五阶段 32

(三)性心理发展不顺利与心理异常 33

四、精神分析治疗原理——认识无意识的症结 33

案例3-1 她为什么有杀害自己孩子的念头? 33

案例3-2 他为什么见人脸红? 34

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 35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35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36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7

第四章 心理卫生理论(下)——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38

第一节 概述 38

一、人有无限成长的潜能 39

二、健康人的人格 39

三、健康人的动机 40

四、提出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40

第二节 奥尔波特的成熟人的模式 41

一、成熟人的动机 42

二、成熟人的自我 43

三、成熟人格的标准 44

(一)自我感的扩展 44

(二)自我与他人的亲密联系 44

(三)安全感 44

(四)现实主义的知觉 44

(五)技能和任务 44

(六)自我客观化 45

(七)统一的人生观 45

四、评价 45

第三节 罗杰斯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模式 45

一、罗杰斯对人格的研究 46

二、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动机 46

三、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意识的发展 46

四、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格特点 47

五、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具体特征 47

(一)经验的开放性 47

(二)存在主义生活 47

(三)信任自己的机体 48

(四)自由感 48

(五)创造力 48

六、评价 48

第四节 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的模式 48

一、关于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49

二、创造性人的动机 50

(一)联系 50

(二)超越 50

(三)生根 50

(四)同一感 51

(五)定向结构 51

三、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51

四、评价 52

第五节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的模式 53

一、马斯洛对人格的研究 53

二、健康人格的动机 54

三、超动机——自我实现者的动机 55

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56

(一)有效地知觉现实 57

(二)全面接受自然、别人和自己 57

(三)自发、单纯、自然 57

(四)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精神 57

(五)独处和独立的需要 58

(六)自主的活动 58

(七)不断更新的鉴赏力 58

(八)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 58

(九)对所有人的爱的情谊 58

(十)人际关系的融洽 58

(十一)民主的性格结构 59

(十二)手段和目的、善和恶之间的辨别力 59

(十三)非敌意的幽默感 59

(十四)创造性 59

(十五)抵制文化适应 59

五、评价 59

第六节 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的模式 60

一、弗兰克对人格的研究 60

二、健康的人类存在的本性——精神性、自由和责任心 61

三、超越自我的人格动机——意义意志 61

四、超越自我的人的本性 62

(一)健康人格是指向未来的,是由远景目标和任务指引的 63

(二)超越自我的人是献身工作的,通过职业或任务向世界提供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63

(三)超越自我的人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3

五、评价 64

第七节 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的模式 64

一、皮尔斯对人格的研究:格式塔疗法 65

二、人格的发展 67

三、“此时此地”的人的本性 68

(一)“此时此地”的人立足于当前的存在 68

(二)心理健康的人对于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可 68

(三)心理健康的人也能够坦率而不压抑地表达自己的冲动和渴望 68

(四)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68

(五)心理健康的人摆脱了对任何人所负的责任 68

(六)心理健康的人完全处在与自我和与世界的联系状态中 68

(七)“此时此地”的人能够坦率地表达他们的怨恨 68

(八)心理健康的人摆脱了外部的调节 69

(九)“此时此地”的人反映当前的情境并被当前情境所指引 69

(十)没有被压缩的自我界限是心理健康人的特点 69

(十一)“此时此地”者并不追求幸福 69

四、评价 69

第八节 案例选 70

案例1 做自己成长的主人——行动改变性格 70

案例2 成熟人向前看 71

案例3 “超动机”促动发挥个人的潜能 72

案例4 为成长寻找生活的意义 73

案例5 目标间的距离——奋进的动力 74

案例6 大目标、小目标 76

案例7 给别人快乐,自己才会快乐 76

案例8 对自己负责,生活在“此时此地” 77

第五章 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 79

第一节 小学生生理的发展 79

一、身高、体重稳步增长 79

二、骨骼发育,不巩固 79

三、肌肉力量增强,缺乏耐力 80

四、新陈代谢加快,易疲劳 80

五、大脑趋于成熟,不宜过分兴奋和抑制 80

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 80

一、认知能力迅速发展 80

二、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 81

三、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刻,表达内化 81

四、意志品质不断增强 82

五、自我意识水平提高 82

六、个性品质逐渐形成 82

七、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集体意识不断加深 83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 83

一、心理发展很迅速 83

二、心理是协调的 83

三、心理是开放的 84

四、心理是可塑的 84

第六章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 85

第一节 中学生生理发展特征 85

一、身体外形的剧变 85

二、内脏机能的健全 85

三、性器官和性机能的成熟 86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86

一、智力长足的发展 86

二、情感热烈丰富 87

三、意志品质增强 87

四、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 88

五、性意识觉醒 89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矛盾 91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 91

二、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需要 91

三、情感与理智 93

四、理想与现实 93

第四节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卫生 94

第七章 中小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与对策 95

第一节 学校适应不良 95

一、学校适应不良产生的原因 95

二、良好的入学适应措施 96

第二节 学习心理问题 96

一、学习疲劳 96

(一)学习疲劳的症状 96

(二)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 96

(三)学习疲劳的预防 97

二、学业困难 97

(一)造成学业困难的原因 97

(二)解除学业困难 98

三、考试焦虑 98

(一)考试焦虑的症状 98

(二)预防或减轻考试焦虑 99

四、厌学心理 99

(一)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99

(二)厌学心理的调适 101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失调 102

一、人际关系失调的原因 102

(一)错误的人际认知 102

(二)不良的人格特点 102

(三)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 103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策略 103

第四节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103

一、性心理发展所带来的困惑 103

二、手淫 104

三、早恋 104

(一)性知识辅导 107

(二)学习榜样 107

(三)淡化早恋,“故意疏忽” 107

第五节 问题行为 107

一、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107

二、攻击型和退缩型 108

第六节 不良个性心理品质 109

一、偏激 109

(一)偏激人格表现 109

(二)偏激产生的原因 110

(三)偏激的矫正 110

二、狭隘 111

(一)狭隘的表现 111

(二)狭隘产生的原因 111

(三)狭隘的矫正 112

三、嫉妒 112

(一)嫉妒的特点 112

(二)嫉妒产生的原因 113

(三)嫉妒的矫正 113

四、敌对 114

(一)敌对的表现 114

(二)敌对产生的原因 114

(三)敌对的矫正 114

五、暴躁 115

(一)暴躁表现 115

(二)暴躁产生的原因 116

(三)暴躁的矫正 116

六、依赖 117

(一)依赖表现 117

(二)依赖产生的原因 117

(三)依赖的矫正 117

七、孤僻 118

(一)孤僻的表现 118

(二)孤僻产生原因 119

(三)孤僻矫正 119

八、怯懦 120

(一)怯懦的表现 120

(二)怯懦产生的原因 121

(三)怯懦的矫正 121

九、自卑 121

(一)自卑的表现 121

(二)自卑产生的原因 122

(三)自卑的矫正 122

第八章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124

第一节 智力缺损 124

一、致病原因 124

(一)遗传因素 125

(二)环境因素 125

二、临床表现 127

(一)临床分级 127

(二)临床类型 129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30

(一)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30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30

(三)瑞文推理测验 131

四、心理治疗 131

(一)针对病因治疗 131

(二)心理治疗 131

(三)药物治疗 132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32

第二节 多动症 133

一、致病原因 133

(一)遗传因素 133

(二)脑部器质性病变 133

(三)社会心理因素 134

二、临床表现 134

(一)注意力不集中 134

(二)活动过多 134

(三)冲动性 135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35

四、心理治疗 135

(一)行为疗法或行为指导 135

(二)娱乐疗法 136

(三)饮食疗法 136

(四)药物治疗 136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37

(一)心理护理 137

(二)预防 137

第三节 遗尿症 138

一、致病原因 138

(一)遗传因素 138

(二)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139

(三)社会心理因素 139

二、临床表现 139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40

四、心理治疗 140

(一)认知疗法和支持性疗法 140

(二)行为矫正疗法 140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40

(一)心理护理 140

(二)预防 140

第四节 口吃 141

一、致病原因 141

(一)遗传、生理因素 141

(二)心理应激、心理压力 141

(三)模仿 142

(四)家长对子女教育不一致 142

(五)社会歧视 142

二、临床表现 142

(一)常伴有神经质症状 142

(二)口吃继发性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 142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42

四、心理治疗 142

(一)社会心理支持疗法 142

(二)语言训练疗法 143

(三)辅助治疗 143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44

(一)心理护理 144

(二)预防 144

第五节 神经性厌食症 144

一、致病原因 144

(一)儿童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 144

(二)少女神经性厌食症原因 144

二、临床表现 145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45

四、心理治疗 145

(一)儿童厌食的心理治疗——行为疗法 145

(二)少女厌食的治疗 146

第六节 学习困难综合征 146

一、致病原因 146

(一)生理因素 146

(二)环境因素 147

二、临床表现 147

(一)阅读障碍 147

(二)计算障碍 147

(三)拼音障碍 147

(四)书写障碍 147

(五)交往障碍 147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48

(一)存在明显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148

(二)儿童在某一科目上的学习成绩,比他实际智力所能达到的成绩差得多 148

(三)学习困难与多动症 148

四、心理治疗 148

(一)成人的正确态度 148

(二)教育训练 148

(三)心理治疗 148

第七节 吮手指、咬指甲 149

一、致病原因 149

(一)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149

(二)缺乏同龄伙伴 149

(三)适应困难 149

(四)模仿 149

(五)教育不及时 149

二、临床表现 149

三、预防与矫正 150

(一)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要求 150

(二)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玩具和场所,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一起玩耍 150

(三)定期为孩子剪指甲,使其无法咬着指甲 150

(四)厌恶疗法 150

(五)负性活动练习 150

(六)正确的教育态度 150

第九章 中学生常见的神经症、人格障碍及防治 151

第一节 神经衰弱 151

一、致病原因 152

二、临床表现 152

(一)容易兴奋和激惹 153

(二)容易疲劳和衰竭 153

(三)躯体症状 153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53

四、心理治疗 153

(一)常用的心理疗法 154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155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55

(一)心理护理 155

(二)预防 155

第二节 焦虑症 155

一、致病原因 155

(一)遗传因素 155

(二)生理、生化因素 156

(三)心理因素 156

(四)社会因素 156

二、临床表现 156

(一)躯体症状 156

(二)心理特征 156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57

四、心理治疗 157

(一)支持疗法 157

(二)行为疗法 157

(三)催眠疗法 157

(四)药物治疗 158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58

(一)心理护理 158

(二)预防 158

第三节 强迫症 158

一、致病原因 159

二、临床表现 159

(一)强迫观念 159

(二)强迫意向和动作 160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60

四、心理治疗 160

(一)心理治疗 160

(二)药物治疗 161

五、心理护理 161

第四节 恐怖症 161

一、致病原因 162

二、临床表现 162

(一)处境恐怖 162

(二)社交恐怖 162

(三)物体恐怖 162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63

四、心理治疗 163

(一)心理治疗 163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163

五、心理护理 163

第五节 神经性抑郁 164

一、致病原因 164

二、临床表现 165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65

四、心理治疗 165

(一)心理治疗 165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166

五、心理护理 166

第六节 癔症 166

一、致病原因 167

(一)癔症患者的性格特点 167

(二)心理紧张刺激 167

二、临床表现 167

(一)癔症躯体障碍(转换型癔症) 168

(二)癔症性心理障碍(分离性癔症) 168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68

四、心理治疗 168

(一)心理治疗 168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169

五、心理护理 169

第七节 疑病症 169

一、致病原因 170

二、临床表现 170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71

四、心理治疗 171

(一)心理治疗 171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171

五、心理护理 171

第八节 经前期紧张症 171

一、致病原因 172

二、临床表现 172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73

四、心理治疗 173

(一)心理治疗 173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173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74

(一)心理护理 174

(二)预防 174

第九节 人格障碍 174

一、致病原因 175

(一)遗传因素 175

(二)病理生理因素 176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176

二、临床表现 177

(一)悖德型或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77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178

(三)暴发型人格障碍 178

(四)偏执型人格障碍 178

(五)强迫型人格障碍 179

(六)癔症型人格障碍 179

(七)依赖型人格障碍 180

(八)回避型人格障碍 180

(九)自恋型人格障碍 181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81

四、心理治疗 181

(一)心理治疗 181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181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82

(一)心理护理 182

(二)预防 182

第十节 性心理障碍 182

一、临床表现 182

(一)窥淫症 182

(二)露阴症 182

(三)恋物症 183

(四)恋物性异装症 183

(五)恋童症 183

(六)触摸症和挨擦症 184

(七)电话秽语症 184

二、心理治疗 184

(一)治疗目的 184

(二)治疗途径 184

(三)治疗方法 184

第十一节 网络成瘾 185

一、致病原因 185

(一)学生自身因素是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 185

(二)家庭原因 186

(三)学校教育原因 186

(四)网络本身的吸引力 186

(五)社会原因 187

二、临床表现 187

(一)网络过度使用 187

(二)网络成瘾 187

三、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189

(一)网络成瘾的诊断 189

(二)严重程度标准 189

(三)病程标准 189

(四)排除标准 189

(五)网络过度使用症状标准 189

(六)网络过度使用排除标准 189

四、预防与治疗 190

(一)宽带疗法 190

(二)自我疗法 190

(三)音乐疗法 190

(四)体育疗法 191

(五)心理疗法 191

第十二节 心理危机及干预 193

一、致病原因 193

(一)生理因素 193

(二)社会心理因素 193

二、临床表现 193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194

四、心理治疗 194

(一)心理治疗的目的 194

(二)心理治疗与干预常用的方法 194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195

(一)心理护理 195

(二)预防 195

下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99

第十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199

第一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9

第二节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 199

一、生理因素 199

二、社会—文化因素 200

三、学校因素 200

四、家庭因素 201

(一)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 201

(二)家长的教养方式与父母行为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

(三)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202

(四)家庭气氛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02

五、自身因素 204

第十一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5

第一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205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205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05

(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205

(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206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206

(四)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206

第二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 206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06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206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207

一、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别学生 208

二、运用心理学科类的理论与技术 208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方面内容 209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方面途径 209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全校教职员工 210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10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1

一、医学模式 211

二、心理学模式 212

三、教育学模式 212

四、社会学模式 212

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3

(一)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213

(二)师资力量不足 213

(三)实践过程形式化 213

六、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214

(一)发展性 214

(二)整合性 214

(三)本土化 214

第五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 215

一、调查、呼吁期 215

二、尝试、起步期 216

三、探索、发展期 216

四、推进、繁荣期 217

(一)研究与实践更加深化,成果丰富 217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218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多样 218

第六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9

一、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219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20

(一)心理健康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220

(二)心理健康利于有效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221

(三)心理健康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222

(四)心理健康与美育的关系 223

第十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25

第一节 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 226

一、自我意识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26

二、中小学生积极自我意识培养的内容 226

(一)客观认知自我 226

(二)培养自爱之情 227

(三)激发自强之志 227

(四)完善、发展自我 227

三、积极自我意识培养案例 228

案例12-1 坦然面对生理缺憾 228

案例12-2 理想与现实 228

案例12-3 与自己比 229

第二节 学习心理辅导 230

一、学习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30

二、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 230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230

(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策略、方法的指导 231

(三)考试心理的辅导 231

三、学习心理辅导案例 232

案例12-4 志向转化为学习兴趣 232

案例12-5 听课为主,记笔记为辅 233

案例12-6 考试前后辅导 233

案例12-7 对高三学生学习心理的全程辅导 234

第三节 挫折的应对 237

一、挫折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37

(一)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 237

(二)因某方面的挫折而否定整个自我 238

(三)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常可怕 238

二、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 238

(一)挫折观的教育 238

(二)挫折应对方式的教育 238

(三)挫折承受力的训练与培养 239

(四)挫折应对不良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239

三、中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 239

案例12-8 考入中学 239

案例12-9 爸妈离婚 240

案例12-10 班长落选 240

案例12-11 父亲去世 240

第四节 情绪的调适 241

一、情绪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41

(一)认识自身的情绪 242

(二)妥善管理情绪 242

(三)自我激励 242

(四)理解他人情绪 242

(五)人际关系管理 242

二、中小学生情绪教育的内容 242

(一)情绪认知教育 242

(二)情绪调适的教育 243

(三)积极情绪的培养 244

(四)对情绪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44

三、情绪的调适案例 244

案例12-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生气害处多 244

案例12-13 别把烦恼埋在心底 245

案例12-14 找回家的温暖,摆脱孤独忧郁 245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协调 246

一、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46

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内容 247

(一)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 247

(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247

(三)共情的训练 248

(四)避免人际关系冲突的辅导 248

三、人际关系教育案例 248

案例12-15 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身处地才能赢得友谊 248

案例12-1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49

案例12-17 爱是无条件的 250

第六节 性心理教育 252

一、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52

二、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内容 252

(一)青春期性生理发展的心理教育 252

(二)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教育 252

(三)青春期性行为的心理教育 253

(四)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教育 253

(五)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困扰的个别辅导 254

三、青春期性教育案例 254

案例12-18 “我是无聊的色鬼吗?” 254

案例12-19 失恋不失去 255

案例12-20 面对性骚扰,勇敢地说“不” 256

第七节 优良人格的塑造 258

一、人格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58

二、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 258

(一)理想与世界观的教育 259

(二)自我观的教育 259

(三)意志品质的教育 259

(四)优良性格的塑造 260

(五)不良人格的矫正 261

三、人格教育案例 261

案例12-21 暴躁性格的矫正 261

案例12-22 磨炼意志 262

案例12-23 独立生活 262

第十三章 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263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63

一、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263

二、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263

三、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264

第二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64

一、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264

二、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264

第十四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66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66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 266

(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267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268

(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270

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课 272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活动课 273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 273

(三)心理健康活动课分析 276

三、班主任工作 276

(一)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277

(二)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277

(三)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277

四、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 278

(一)在班委中设立心理委员 280

(二)心理委员的选择标准 280

(三)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 280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朋辈辅导活动 280

五、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80

六、其他途径 281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82

一、说服教育法 282

二、情境(氛围)熏陶法 283

三、情绪感染法 283

四、榜样示范法 284

五、讨论法 285

六、行为实践法和意志磨炼法 285

第十五章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287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287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288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288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289

(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289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290

(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290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290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290

第三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290

一、社会体制层面 291

二、社区层面 291

三、学校层面 291

四、个人层面 291

第四节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93

一、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 293

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认识 293

三、教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采取的策略 294

(一)言语疏导型策略 294

(二)责任转移型策略 294

(三)惩罚约束型策略 294

(四)行为疏导型策略 295

(五)拒绝忽视型策略 295

(六)情感关爱型策略 295

第五节 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295

一、现代健康和现代卫生的观念 295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296

三、人格教育比知识智能教育重要的观念 297

四、教育的心理学观念 298

第十六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299

第一节 校长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99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299

第三节 校长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301

一、要注意避免的倾向 302

(一)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302

(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 302

(三)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倾向 302

(四)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303

(五)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303

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303

附录 307

附录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307

附录2 心理测验量表 313

(一)SCL-90症状自评量表 313

(二)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 318

(三)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表 320

(四)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CBCL) 324

(五)情绪稳定性自我测验量表 331

参考文献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