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社会空间视角及其在本研究中的意义 6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8
一 西方学者对“空间与城市”的研究 9
二 我国学者对“空间与权力”的研究 21
第三节 研究主题与研究框架 25
一 研究主题 25
二 基本概念 26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29
四 研究框架 30
第二章 空间:一个理解城市社区权力秩序的新视角 32
第一节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32
一 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背景 32
二 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特征 36
三 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意义 38
第二节 空间理论与城市(社区)权力的空间生产 39
一 空间的本体论 40
二 空间的认识论 47
三 城市(社区)权力秩序的空间解读 52
第三节 空间辩证法:社会空间视野下社区(权力)研究的操作化框架 55
一 可以触及的空间:经验研究的入场 55
二 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权力(秩序)研究框架:经济、政府与社会 61
第三章 经济力量与城市社区秩序的空间生产 63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与单位制:一元制的城市空间(1949—1978年) 64
一 产业结构、流通以及集体消费的非正常发展:1949—1978年 64
二 一切聚焦于单位:一个高度重合的空间 66
三 街道—居委会:被单位排斥与同化的空间 73
第二节 体制改革与社会分化:多重表征的城市空间(1979年至今) 80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社区从单位空间中剥离 80
二 产业结构、流通、集体消费:城市(社区)空间的重构 83
三 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与社区危机 96
第四章 政治力量与城市社区秩序的空间生产 99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社区)空间:政府/国家支配的空间 100
一 全能型政府的表征:依赖性的单位空间 100
二 街道—居委会的实践:表征性空间的生存策略 102
第二节 改革之后的城市社区空间:政府参与的空间 105
一 空间表征的变化:从全能型政府到企业化政府 106
二 陷入困境的空间织造:面向不同象征结构秩序的空间实践 110
三 塑造条理分明的表征性空间:从96596系统到百家信 114
第五章 社会力量与城市社区秩序的空间生产 124
第一节 社区中介组织:社会力量的空间表征 125
一 社区:“国家—社会”二分法视野中的社会力量的空间表征 125
二 社区民间组织:空间使用者认同的社会力量的空间表征 129
三 社区中介组织:本书有关社会力量空间表征的知识 134
第二节 群体符号的认同:中介组织的空间实践 135
一 群体符号的界定:区分自我和他者的表征 136
二 群体符号的内化:对空间表征的认知和表征性空间里的实践 140
第三节 从听证会到恳谈会:关于社区中介组织理想型表征性空间的构想 143
一 听证会制度的提出:自下而上的空间的生产 144
二 从听证会到恳谈会:表征性空间侵入空间的表征 147
三 关于理想型社区中介组织的一点思考:普遍性的自我管理和象征结构秩序的转化 148
总结和余论 150
参考文献 154
附录1 清水湾物业纠纷案例摘要 169
附录2 部分访谈记录 170
一 黄鹤楼街道办事处万书记访谈记录(录音整理稿) 170
二 黄鹤楼街道办事处某科员访谈记录(录音整理稿) 173
三 黄鹤楼街道办事处某科员访谈记录(现场记录) 175
四 西厂口社区96596超市负责人陈松伟访谈记录(现场记录及录音整理稿) 175
五 西厂口社区木兰拳晨练队队长访谈记录(现场记录) 179
六 黄鹤楼街后长社区居民ZRX访谈记录(现场记录) 181
七 黄鹤楼街西场口社区干部访谈记录(现场记录) 184
后记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