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选题意义 1
二 研究现状 4
三 研究思路 8
四 研究方法 9
第一章 价值承载:党代会常任制与政党民主 12
一 政党民主与党代会制度 12
(一)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 12
(二)代议制民主的组织形式:党代表大会 16
(三)党代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的最高组织形式 19
二 党代会制度与党代会常任制 21
(一)党代表大会与党代表会议 21
(二)基层党代会常任制与地方党代会常任制 22
(三)基层党代会常任制与基层党代会制度 22
三 党代会常任制承载:执政合法性 23
(一)权力、权威与政治合法性 23
(二)执政合法性与执政危机 25
(三)党代会常任制增强执政合法性 29
第二章 历史维度: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演进 31
一 党代会年会制的历史演进 31
(一)马恩创立党代会年会制 31
(二)列宁对年会制的继承与发展 34
(三)中共对年会制的继承与发展 35
二 党代会常任制“三波”实践 38
(一)“第一波”实践 38
(二)“第二波”探索 46
(三)“第三波”探索 49
三 实践问题及原因分析 53
(一)存在问题 54
(二)原因分析 56
四 突破原则 58
(一)价值取向:置于政党政治、现代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框架下探讨发展党内民主的体制性改革 59
(二)依赖路径:让党员主体地位替代传统的领导本位和组织本位 60
(三)瓶颈突破:激发党员主体的内在动力 61
第三章 吕巷轨迹:党代会常任制的基层实践 63
一 吕巷溯源 63
二 吕巷实践的演进 65
(一)早期试点阶段(2000年1月—2005年3月) 66
(二)重点拓展阶段(2005年4月—2007年10月) 72
(三)体系建构阶段(2007年11月至今) 75
三 吕巷实践的基本成效 82
四 吕巷实践的启示与思考 86
(一)发掘党员主体积极性,集聚基层党代会常任制的内在驱动力 86
(二)构筑一套开放式的制度体系,铸就基层党代会常任制的持续推进力 87
(三)融合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维系基层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强大生命力 88
第四章 吕巷演绎:基层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推进条件 93
一 社会基础:基层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可能性 93
(一)吕巷实践的社会经济基础 95
(二)吕巷实践的民主政治基础 97
(三)吕巷实践的社会文化基础 102
二 直接动因:基层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现实性 105
(一)吕巷实践顺应了经济转型期发展需要 106
(二)吕巷实践是基层党建制度创新的延伸 110
(三)吕巷实践源自上级组织的倡导 114
三 行为基础:基层党代会常任制的可操作性 119
(一)群众基础:“摸着石头过河” 119
(二)策略基础:“积小胜为大胜” 120
(三)政策基础:“区域标本” 123
(四)规范基础:“关键是管用” 124
四 深化基础:基层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普适性 124
(一)从单兵独进到区域推进 124
(二)领域拓展,激活资源 126
(三)信念内化 128
第五章 吕巷解构: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制度框架 134
一 吕巷实践的问题与困惑 134
(一)党代表结构不合理 134
(二)党代表参与党内决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37
(三)党代会常任制领导机构职能不够清晰 141
(四)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绩效有待进一步增强 142
(五)党代会常任制实践机制有待激活 143
二 建构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体系 145
(一)党代表任期制度 145
(二)党代表和党员权利保障制度 160
(三)党代会年会制度 165
三 党代会常任制制度体系评价 175
(一)制度构成分析 176
(二)问题制度的主要表现 178
(三)制度评价的原则标准 180
第六章 超越昨天:探索党代会常任制的权力运作体系 183
一 党代会常设机构设置 184
(一)组织结构决定民主功能 184
(二)常设机构构成及职能 187
(三)专门机构设置的意义 193
二 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协会的关系 194
(一)科学区分“外三会”的职能 194
(二)正确处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者关系 197
(三)协调程序,充分发挥“三会”职能 199
三 正确处理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 200
(一)正确认识“内三会”的权力关系 200
(二)明确“内三会”之间权力授受关系 202
(三)建立合理的“内三会”关系 203
四 科学处理党代会与党委会、纪委会的关系 208
(一)现行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状态 208
(二)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关系扭曲的原因分析 209
(三)实现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之间权力配置与运作 211
五 基层党委“公推直选”与党代会制度 214
结语 219
附录一 相关个人调研文章 223
附录二 相关部门调研文章 257
附录三 吕巷试点制度精选 266
附录四 吕巷试点大事记 292
参考文献 308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