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问题研究领域 1
二 选题目的和依据 8
三 研究现状 12
四 研究方法 22
五 研究意义 26
六 创新点、重点、难点 27
七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28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述评 3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一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 32
二 以阶级分析方法为基础 37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41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 42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应对国际局势的思想 46
第三节 小结 57
第三章 列宁外交思想与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59
第一节 列宁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59
一 列宁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59
二 列宁外交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62
三 列宁外交思想的实践来源 64
第二节 列宁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66
一 帝国主义时代理论 66
二 战争性质理论 68
三 世界革命理论 70
四 和平共处理论 72
五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思想 74
第三节 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和平外交实践 76
一 颁布《和平法令》,明确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 76
二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 79
三 签订《拉巴洛条约》,两种制度国家和平共处 81
四 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开国际政治新局面 83
第四节 小结 85
第四章 毛泽东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外交实践 88
第一节 毛泽东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 88
一 毛泽东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88
二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91
三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实践来源 92
第二节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93
一 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93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5
三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97
四 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 99
五 “三个世界”理论 101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 102
一 三大外交政策 103
二 新中国外交实践 108
第四节 小结 113
第五章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及国际战略思想比较 118
第一节 国际体系演变中的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 118
一 凡尔赛体系形成后列宁外交思想 119
二 雅尔塔体系形成后毛泽东外交思想 127
三 两种国际体系下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比较 133
四 列宁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异同 142
第二节 列宁与毛泽东对外战略思想比较 147
一 列宁与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的战略思想 148
二 列宁与毛泽东帝国主义观异同 157
三 列宁与毛泽东对外经济开放思想 164
四 列宁与毛泽东对外战略中的国家利益维护 169
第三节 列宁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比较 175
一 列宁与毛泽东时代观比较 175
二 列宁与毛泽东和平共处思想比较 178
三 列宁与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思想比较 184
四 “三类国家划分”与“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比较 188
第四节 小结 194
第六章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国内政治与文化因素 197
第一节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实践比较 197
一 外交决策机制的确立 197
二 苏维埃俄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建立 198
三 新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建立 201
四 苏维埃俄国与新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异同 205
第二节 影响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民族、宗教及意识形态因素 208
一 列宁的民族与殖民地思想 208
二 毛泽东的民族与殖民地思想 213
三 影响列宁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宗教因素 216
四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220
第三节 影响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个人因素 230
一 列宁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个性 230
二 毛泽东独特的个性 232
三 列宁与毛泽东个性的异同 238
第四节 小结 244
第七章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比较研究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启示 246
第一节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及当代中国外交 246
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46
二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0
三 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252
四 和平共处与和谐世界的内在逻辑 255
第二节 列宁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政治遗产 258
一 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 259
二 大国责任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61
三 中国的现实性选择:以国家长远利益来衡量 261
第三节 小结 263
结束语 265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