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政权对峙 919
第二十六章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919
第一节 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920
第二节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939
第三节 土地财政和金融制度 954
第二十七章 地方政治发展与制度建设 961
第一节 朔方冲击波:山西地域上的军事战争 962
第二节 各政权在山西的地方政治建设 972
第三节 民族互动与融合 981
第二十八章 区域社会进步发展 997
第一节 城镇及乡村社会 998
第二节 人口迁移及移民文化 1006
第三节 社会阶层变迁 1012
第四节 民风民俗 1022
第二十九章 教育、学术、文艺的繁荣进步 1033
第一节 文德致治:教育为本 1034
第二节 史学的繁盛 1045
第三节 “结构与装饰的统一体”:璀璨的建筑艺术 1052
第四节 异彩纷呈的彩塑和壁画 1064
第五节 风骨遒劲的山西文学 1079
第六节 说唱艺术的繁荣 1093
第三十章 地域心理与价值观嬗变 1103
第一节 儒释道与宋学的大发展 1104
第二节 民间信俗 1117
第三节 社会心理嬗变 1121
第七编 商帮崛起 1133
第三十一章 生态环境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 1133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变迁及气候变化 1134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138
第三节 手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146
第三十二章 地方政治与王朝更迭 1155
第一节 封王建藩制度与晋藩人口俸禄 1156
第二节 山西地方军事机构 1161
第三节 农民负担与官民冲突 1163
第四节 司法腐败与治理危机 1169
第五节 农民起义与王朝更迭 1180
第三十三章 山西商人与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1189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商业城市 1190
第二节 晋帮商人的崛起 1195
第三十四章 教育学术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结晶 1203
第一节 山西理学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 1204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与地方教育 1206
第三节 数学大师王文素及其《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210
第四节 明初的戏曲小说大家罗贯中 1214
第五节 明代山西诗文、书法、绘画、音乐以及建筑 1218
第三十五章 集体心理与西学东渐 1223
第一节 实学思潮与工商皆本观念的出现 1224
第二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东来与入晋 1225
第三节 明末晋省官员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 1226
第八编 文明嬗变 1231
第三十六章 西学东渐与文明冲突 1231
第一节 西方教会的东来与入晋 1233
第二节 西学在晋传播及其影响 1236
第三节 山西民众对基督教的态度和反教活动 1239
第三十七章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1245
第一节 农业技术和农业的发展 1247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 1258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 1263
第四节 地区财政与货币金融 1269
第五节 近代工业的发端 1274
第三十八章 政治军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281
第一节 王朝更迭和战争 1283
第二节 行政区划日益扩大 1286
第三节 政治军事制度与典章变革 1289
第四节 乡村社会与治理 1298
第三十九章 区域社会进步和发展 1305
第一节 地方社会阶层及宗族世家 1307
第二节 人口及移民 1312
第三节 婚丧、节庆和社会习俗变迁 1315
第四节 交通、邮驿和商路发展 1318
第五节 城镇变迁 1322
第六节 颇具区域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 1329
第七节 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地位 1333
第八节 灾荒及社会赈济 1335
第四十章 清代山西艺术与学术 1345
第一节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山西地方戏曲 1346
第二节 晋商大院的建筑艺术 1350
第三节 清代山西著名诗人 1354
第四节 清代思想史上的山西著名学者 1356
第四十一章 矛盾与统一的价值观念 1365
第一节 宗教的发展 1366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兴盛 1373
第三节 嬗变中的各种价值观 1377
附录 1391
图9 辽(西京道部分)示意图 1391
图10 北宋(河东路)示意图 1392
图11 元(中书省部分)示意图 1393
图12 明(山西)示意图 1394
图13 明(山西行都司)示意图 1395
图14 清(山西一)示意图 1396
图15 清(山西二)示意图 1397
后记 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