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 14
第一节 “史笔”与“诗心” 15
第二节 史家立场与演义趣味 27
第三节 “泛谋略化”与“去诗心化” 32
第四节 封建迷信、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 42
第五节 循环与进化 48
第六节 小说间的比赛 52
第七节 名著的“高下” 59
第二章 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 66
第一节 刘备“吃人”与“人的文学” 68
第二节 “弱势群体”与“乱世英雄” 78
第三节 “非事实中”如何“觅出事实” 89
第四节 赤子之心与英雄情结 95
第五节 以《红楼》之眼看《三国》 101
第六节 社会影响: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 111
第三章 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 131
第一节 解读的前提与意义的阐发 131
第二节 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141
第三节 “对外宣传”与“衷心底蕴” 147
第四节 关于“垮掉的一代”:读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158
第五节 “爱情”及其他:语言、文体与误读 166
第六节 俯仰之间:阅读的视角问题 170
第七节 “影响的焦虑” 176
结语 182
附录1 《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初探 188
附录2 论“桃园结义” 195
附录3 天道的循环与人道的悲剧——《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 205
附录4 论“柴堆三国”——以《三国演义大辞典·传说故事》为例 212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