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语考原 1
第一节 论语之作者 1
一 当时门人各有记载 2
二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2
三 称子问题 3
四 曾门成书问题 3
五 结论 5
第二节 论语之三家 6
一 三家分立之原因 6
二 三家之内容 7
第三节 三家之混合 9
一 三家混合之由来 9
二 三家混合之考证 11
第二章 孔子之哲学观 12
第一节 论道 12
一 道之意义 12
二 道之分类 12
三 道之来原 14
四 道与孔子法天之关系 15
五 道与孔子主仁之关系 16
六 道之涵义及其类别 18
第二节 论德 20
一 德之意义 20
二 德之功用 21
三 德之价值 21
第三节 论性 22
一 性之意义 22
二 孔子对於性之解说 23
三 各家论性之派别 24
第四节 论命 24
一 命之意义 24
二 孔子对於命之态度 25
三 孟子对於命之论调 26
四 荀子对於命之论调 26
第五节 论鬼神 27
一 鬼神之意义 27
二 孔子对于鬼神之态度 28
第三章 孔子之道德观 30
第一节 论仁 30
一 仁之意义 30
二 仁之范围 31
三 仁之价值 32
四 仁与一贯之关系 35
五 仁之涵义及其类别 38
第二节 论孝弟 42
一 孝弟之意义 42
二 孝之方法 42
三 曾子之论孝 47
第三节 论忠信 48
一 忠信之意义 48
二 忠信之范围 49
三 忠信之功用 50
第四节 论刚与勇 50
一 刚勇之意义 50
二 刚勇之分别 51
三 孔子对於勇之态度 52
第五节 论知 53
一 知之意义 53
二 知之功用 54
三 孔子对於知之态度 54
第六节 论义 55
一 普通释义 55
二 义之真谛 56
三 义之功用 57
第七节 论修养 58
一 关於内心者 58
二 关於言语者 61
三 关於容貌者 62
四 关於饮食起居者 64
五 关於行为者 64
第八节 论君子与小人 65
一 君子之称号 65
二 小人之称号 69
第四章 孔子之政治观 72
第一节 论正名 72
一 名之意义 72
二 制名之理由 72
三 正名之理由 73
四 名号不能假借 74
第二节 论德治 74
一 修己 75
二 尽职 75
三 财用 76
四 举贤 77
五 化民 78
六 制度 79
第五章 孔子之教育观 81
第一节 论教 81
一 教育普及 81
二 因才施教 81
三 科目 83
四 褒善 84
五 贬过 88
第二节 论学 92
一 实践 92
二 勤勉 93
三 深思 94
四 触类旁通 95
五 文质相称 95
六 由博反约 95
第三节 论礼 96
一 礼之意义 96
二 礼之起原 97
三 礼之本质 97
四 礼之功用 98
五 礼之涵义及其类别 99
第四节 论乐 100
一 乐之起原 101
二 乐之功用 101
三 孔子对於乐之态度 103
第五节 论诗 104
一 诗之意义 104
二 孔子删诗 104
三 诗之本质 107
四 诗之功用 107
第六章 结论 109
一 孔子受客观环境之影响 109
二 孔子学说内部之组织 113
三 论语之影响後世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