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马场公彦著;苑崇利,胡亮,杨清淞译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9754658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日本文化的历史》《战后漫画50年史》《日本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手机小说的秘密》《战后日本大众文化》《日本地方自治》《富士山与日本人》《日本经济史1600~2000》《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日本料理的社会史——和食与日本文化论》《招标改革——改变幕后操作的社会》《国债的历史》《国际经济学导论》《国际关系论》《伪满洲国首都规划》《日本社会的历史》《日本老年人的生存困境——来自一线的报告》《日本公务员人事制度》《思考皇室制度》《黑船来航》《日本文化的构造》《田中角荣的昭和时代》《舆论与世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文化大革命”、中日复交》(请用红色字体标出)。

言论分析篇 2

序章 战后日本论坛对中国的认识路径——其线索及分析的方法 2

一 研究的课题与目的 2

二 综合杂志和论坛 4

三 认识中国的过程 21

四 认识过程的分析方法 36

五 本书的构成 47

第一章 战后日本论坛的中国观 1945~1950年——日本战败、国共内战、美苏冷战 52

一 日本战败与国共内战——占领下的杂志媒体 52

二 中国论者的交替——从中国学学者到亲日共系的现代中国论者 65

三 战败——围绕战败责任、加害责任、战败处理 88

四 内战——日本论坛所反映的统一权力的全貌 97

五 冷战——美苏对立下的日中关系 114

附记 审查的实态——引自普兰吉文库的相关报道 123

六 党派色彩浓厚的左派言论 126

第二章 在中苏的“和平攻势”下动摇的日本论坛 1951~1955年——席卷亚洲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132

一 透过“竹幕”看到的新中国 132

二 摸索日中交流途径——发表多样化中国论的中坚力量 137

三 以亚洲为据点,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增强话语权 154

四 与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和平共存 160

五 两极化的中国论 176

第三章 日中恢复邦交论的裂痕 1956~1964年——斯大林批判、中苏对立、台湾海峡危机、中印纷争、核试验的考验 180

一 论坛杂志倍增与中国论的混乱 180

二 中国论骨干力量的进一步增加 190

三 从斯大林批判到中苏论争 202

四 台湾海峡危机、中印纷争、“大跃进”政策的失败 212

五 安保斗争到核试验成功 220

六 中国论中的五条裂痕 236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5~1968年——在日本登陆的中国革命 239

一 席卷言论界的“文化大革命”议论 239

二 被封锁的孤立的中国 246

三 学术文艺界的整风运动 252

四 出现在街头的红卫兵 254

五 “‘大宅考察组’去中央” 260

六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登陆 264

七 多样化的“文化大革命”论 271

小结 288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969~1972年——从中国革命到亚洲革命 289

一 “文化大革命”论争从学术圈扩大到运动圈 289

二 与“文化大革命”同步的学生运动 292

三 从“文化大革命”到亚洲革命——日本经济侵略批判与“入管”斗争 305

四 内在的中国革命 321

五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的终结 330

六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论的特征及推移 339

第六章 日中复交及历史问题 1971~1972年——以战争责任论为中心 345

一 成为历史问题萌芽的日中复交论 345

二 日中战争责任的“两分法” 350

三 实利主义、现实主义的日中复交论 369

四 道义主义的日中复交论 386

五 加害责任和对自虐史观的批判 394

六 作为历史问题起源的战争责任论 403

七 从日中复交论到历史认识问题 424

终章 日本战后中国论的担纲者与论题——从综合刊物历年相关报道的推移看中国论的发展轨迹 431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431

二 中国论的核心人群及其发展变迁 433

三 中国论的论题与中国认识的变迁 442

四 战后日本对中国的不同解读 454

证言篇 460

总解说 新中国论者的人物肖像 460

1 从学究派记者到宏观经济学者&石川滋 464

2 日中两国间的一身两人生&竹内实 474

3 进行当代研究的历史学者&山极晃 496

4 来自论坛和学术核心层的发言&野村浩一 502

5 寻求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武藤一羊 514

6 中立的价值观,多层次的分析&冈部达味 522

7 为了解真相亲临日中战场&本多胜一 535

8 察觉到美中友好的动向&松尾文夫 541

9 以北京为中心开展国际合作运动&北泽洋子 550

10 在艰难条件下对中国“文化大革命”进行采访&中岛宏 566

11 自我批判自立经济论&小岛丽逸 580

12 席卷论坛的中国批判理论&中岛岭雄 598

13 处在日中友好与“文化大革命”的核心&西园寺一晃 614

14 为“亚洲的戏剧”而陶醉&加加美光行 624

15 侵略战争的记忆与受到红卫兵热情的感染&津村乔 642

著者后记 659

译者后记 670

参考文献 672

相关年表(1945~1972年) 704

杂志投稿者索引 727

事项索引 745

人名索引 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