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4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结构 10
第一章 美国政府对日媾和政策的演变 14
第一节 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美国的对日政策 14
一 二战期间的美国对日政策 14
二 战后初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17
第二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媾和设想及主要活动 20
一 开创先河的贝尔纳斯设想 20
二 半途而废的赔偿计划 22
三 严惩日本的“博顿草案” 28
四 不幸夭折的初次媾和 31
第三节 美国政府内部对日媾和政策的分歧 35
一 盟总的媾和政策 35
二 国防部的媾和政策 38
三 国务院的媾和政策 40
四 院部总大论战 43
第四节 美国政府内部对日媾和政策的统一 50
一 美国对日政策的逆转 51
二 再度流产的二次媾和 55
三 杜勒斯登场与院部总协调 60
四 院部再协调与“远东条款”的形成 65
第二章 美国与盟国关于对日媾和问题的协调 71
第一节 美日两国媾和政策的接轨 71
一 日本政府的主要媾和政策 71
二 杜勒斯初访东京与政策试探 84
三 杜勒斯再访东京与安全条约的确立 88
四 杜勒斯三访东京:中国问题与劳务赔偿 93
第二节 美英两国媾和政策的磨合 99
一 中国问题的提出 99
二 美英协调与“莫里森—杜勒斯协定” 103
第三节 美菲两国媾和政策的协调 106
一 菲律宾对日媾和政策的宗旨 106
二 美菲关于对日媾和问题的分歧 108
三 美菲协调与菲律宾对日媾和政策的软化 109
第四节 美澳新三国媾和政策的统一 115
一 硬和平——媾和前期的主要特征 116
二 美澳新同盟——媾和后期的主要目标 119
第三章 美国与中苏印关于对日媾和问题的分歧 124
第一节 国民党在对日媾和问题上的边缘化 124
一 国民党对日媾和的原则及政策 124
二 台湾当局参加多边媾和之设想及努力 127
三 “莫里森—杜勒斯协定”与台湾当局无缘多边媾和 13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对日媾和政策及其与美国的对立 139
一 中国共产党对日媾和政策的雏形 139
二 中国共产党对日媾和政策的确定 144
三 假苏之口与对美批判 148
第三节 苏美两国在对日媾和问题上分道扬镳 155
一 苏联对日媾和政策的缘起 156
二 苏美两国对日媾和政策的角力 158
第四节 印度政府的对日媾和政策及其与美国的分歧 163
一 印度对日媾和政策的出台 163
二 印美两国关于对日媾和问题的分歧与交涉 165
三 印度对日媾和政策的影响及实质 169
第四章 美国主导下的旧金山对日媾和的实现 172
第一节 旧金山双约的签订 172
一 美国阵营与苏联阵营的冲突 172
二 日本与菲、澳、新等国的和解 181
三 《旧金山对日和约》的要点 184
四 《美日安全条约》的要点 187
第二节 难产的《美日行政协定》 190
一 基地权问题与“逃避条款” 193
二 领事裁判权问题与NATO模式 197
三 联合司令问题与口头密约 201
第五章 美国与“日台和约”的签订 207
第一节 吉田政府对华签约的根本政策 207
一 “大陆情结”与“小岛之恋” 207
二 “静观待变”的拖延政策 211
三 英国与日本对华政策的互动 215
第二节 美国与“吉田书简”的出笼 218
一 适用范围的提出与美台交涉 218
二 杜勒斯四访东京与“吉田书简”原案 222
三 英国的终极态度与“吉田书简”的出笼 227
第三节 美国与“日台和约”的签订 231
一 美日台关于条约名称问题的交涉 232
二 美日台关于盟国权利和赔偿问题的协调 237
三 美日台关于条约适用范围问题的妥协 243
第六章 旧金山对日媾和的遗产 251
第一节 历史观问题 251
一 战争赔偿问题 251
二 战争性质问题 254
三 战犯处理问题 255
第二节 领土问题 257
一 钓鱼岛问题 257
二 “北方四岛”问题 260
第三节 国际关系问题 262
一 中日关系 262
二 日苏关系 265
三 美日同盟 269
四 中美关系 272
五 日韩关系 274
结论 278
一 关于旧金山体系的建立 278
二 关于旧金山对日媾和的影响 280
三 关于如何评价旧金山对日媾和 282
附录 286
附录一 旧金山对日媾和期间日本内阁一览 286
附录二 旧金山对日媾和期间重要人物表 287
附录三 旧金山对日媾和大事年表 290
参考文献 296
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