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 9
第三节 研究方法 21
第四节 文献探讨 22
第五节 论文架构 37
第二章 从《敦煌曲谱》论唐代大曲之摘遍和乐谱——以〈慢曲子伊州〉、〈伊州〉为例 41
第一节 前言 41
第二节 唐代大曲与〈伊州〉的内涵 42
一、唐代大曲的结构 42
二、〈伊州〉歌辞的内容 44
第三节 《敦煌曲谱》的结构与配辞 47
一、《敦煌曲谱》的结构 47
二、《敦煌曲谱》的配辞 54
第四节 声诗与曲谱的句式与乐句 55
一、〈慢曲子伊州〉歌辞的句式 55
二、〈慢曲子伊州〉曲谱的乐句 56
三、〈伊州〉歌辞的句式 58
四、〈伊州〉曲谱的乐句 64
第五节 曲谱与声诗的乐调与音律 65
一、〈慢曲子伊州〉与〈伊州〉的旋律 65
二、〈 慢曲子伊州〉与〈伊州〉的音值 66
三、〈慢曲子伊州〉与〈伊州〉的节奏 67
四、〈慢曲子伊州〉与〈伊州〉的用韵 68
五、〈慢曲子伊州〉与〈伊州〉的声调 71
第六节 小结 72
第三章 从《仁智要录》筝谱论唐代大曲之摘遍和乐谱——以〈凉州辞〉、〈还京乐〉、〈苏莫遮〉、〈回波乐〉、〈春莺啭〉为例 75
第一节 前言 75
第二节 五首大曲摘遍的来源 76
一、〈凉州辞〉曲调的来源 76
二、〈还京乐〉曲调的来源 78
三、〈苏莫遮〉曲调的来源 78
四、〈回波乐〉曲调的来源 79
五、〈春莺啭〉曲调的来源 81
第三节 声诗与曲名的联系 81
一、〈凉州辞〉与「凉州」的关系 81
二、〈还京乐〉与「还京乐」的关系 86
三、〈苏摩遮〉与「苏莫遮」的关系 87
四、〈回波乐〉与「回波尔时」的关系 89
五、〈春莺啭〉与「大小春莺啭」的关系 96
第四节 乐曲与声诗的填配 97
一、《仁智要录》的作者与内容 97
二、「凉州」曲与〈凉州辞〉的填配 99
三、「还城乐」曲与〈还京乐〉的填配 102
四、「苏摩遮」曲与〈苏莫遮〉的填配 104
五、「回杯乐」曲与〈回波乐〉的填配 106
六、「春莺啭」曲与〈春莺啭〉的填配 108
第五节 小结 115
第四章 从《仁智要录》、《三五要录》与《博雅笛谱》论唐代大曲之摘遍和乐曲——以〈想夫怜〉、〈剑器浑脱〉、〈泛龙舟〉为例 119
第一节 前言 119
第二节 三种大曲摘遍的来源 120
一、〈想夫怜〉曲调的来源 120
二、〈剑器浑脱〉曲调的来源 122
三、〈泛龙舟〉曲调的来源 124
第三节 声诗与曲名的联系 125
一、〈想夫怜〉的题意与声诗 125
二、〈剑器浑脱〉的题意与声诗 128
三、〈泛龙舟〉的题意与声诗 131
第四节 乐曲与声诗的填配 133
一、《仁智要录·想夫怜》与〈相府莲〉的填配 133
二、《三五要录·想夫怜》器乐的特色 136
三、《仁智要录·剑器浑脱》与〈剑器浑脱〉的填配 137
四、《博雅笛谱·剑器浑脱》器乐的特色 139
五、《仁智要录·泛龙舟》与〈泛龙舟〉的填配 139
六、《博雅笛谱·泛龙舟》器乐的特色 142
七、《三五要录·泛龙舟》器乐的特色 142
第五节 小结 144
第五章 从《五弦琵琶谱》论唐代大曲之摘遍和乐谱——以〈何满子〉与〈簇拍陆州〉为例 147
第一节 前言 147
第二节 两首大曲摘遍的沿革 148
一、〈何满子〉曲调的沿革 148
二、〈簇拍陆州〉曲调的沿革 150
第三节 声诗与曲名的联系 152
一、〈何满子〉与「何满子」的关系 152
二、〈簇拍陆州〉与「簇拍陆州」的关系 159
第四节 乐曲与声诗的填配 161
一、《五弦琵琶谱》的历史与内容 161
二、「何满子」曲与〈何满子〉的填配 166
三、「簇拍陆州」曲与〈簇拍陆州〉的填配 169
第五节 小结 172
第六章 从《五弦琵琶谱》论唐代法曲和乐谱——以〈圣明乐〉、〈秦王破阵乐〉、〈饮酒乐〉与〈书卿堂堂〉为例 175
第一节 前言 175
第二节 法曲的渊源与特色 176
一、「法曲」的渊源与流传 176
二、「法曲」的曲目与内容 179
三、「法曲」的特色与用途 180
第三节 四首法曲的沿革 185
一、〈圣明乐〉曲调的沿革 185
二、〈秦王破阵乐〉曲调的沿革 185
三、〈饮酒乐〉、〈堂堂〉曲调的沿革 189
第四节 声诗与曲名的联系 191
一、〈圣明乐〉与「圣明乐」的关系 191
二、〈秦王破阵乐〉与「破阵乐」的关系 192
三、〈饮酒乐〉与「饮酒乐」的关系 195
四、〈堂堂〉与「堂堂」的关系 196
第五节 乐曲与声诗的填配 198
一、「圣明乐」曲与〈圣明乐〉的填配 198
二、「秦王破阵乐」曲与〈破阵乐〉的填配 200
三、「饮酒乐」曲与〈饮酒乐〉的填配 204
四、「书卿堂堂」曲与〈堂堂〉的填配 206
第六节 小结 208
第七章 从《仁智要录》与《五弦琵琶谱》论唐代法曲和乐谱——以〈王昭君〉与〈婆罗门〉为例 211
第一节 前言 211
第二节 〈王昭君〉法曲与声诗 212
一、〈王昭君〉曲调的渊源 212
二、胡地与汉室的对比 217
三、象徵与譬喻的运用 222
四、连章诗的多面陈述 223
五、不属于声诗的诗作 226
第三节 〈婆罗门〉法曲与声诗 231
一、〈婆罗门〉的渊源与声诗 231
二、〈婆罗门〉与〈霓裳羽衣〉的关系 234
三、〈霓裳羽衣曲〉的特色 237
四、〈霓裳羽衣曲〉的内容 238
第四节 乐曲与声诗的填配 242
一、《仁智要录·王昭君》与〈王昭君〉的填配 242
二、《五弦琵琶谱·王昭君》与〈王昭君〉的填配 244
三、《仁智要录·婆罗门》与〈婆罗门〉的填配 248
第五节 小结 250
第八章 从《五弦琵琶谱》与《三五要录》论唐代舞曲和乐谱——以〈昔昔盐〉与〈三台〉为例 253
第一节 前言 253
第二节 〈昔昔盐〉舞曲与声诗 254
一、〈昔昔盐〉舞曲的沿革 254
二、〈昔昔盐〉的各首声诗 255
三、〈昔昔盐〉的三类主题 262
第三节 〈三台〉舞曲与声诗 264
一、〈三台〉舞曲的沿革 264
二、〈三台〉的各首声诗 265
三、〈三台〉曲调的类别 269
第四节 乐曲与声诗的填配 272
一、《五弦琵琶谱·惜惜盐》与〈昔昔盐〉的填配 272
二、《五弦琵琶谱·三台》与〈三台〉的填配 276
三、《三五要录·三台》与〈三台〉的填配 278
第五节 小结 280
第九章 结论 283
一、声诗总数与译谱论述的情况 283
二、五种乐谱的结构与声诗填配 284
三、声诗歌辞在乐曲组织的诠释 287
参考书目 289
一、古籍书目 289
二、近人著作 291
三、日文书目 295
四、学位论文 295
五、期刊论文 296
附录一《敦煌曲谱》 299
附录二《五弦琵琶谱》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