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理病理 1
血液 1
血络 2
血脉 3
营血 4
精血 5
元阳 6
元阴 7
精髓 7
血分 8
脉道 9
命门 10
血海 11
血府 12
统血 13
藏血 14
运血 15
骨髓 16
心 17
肝 18
脾 19
肺 20
肾 21
脑 22
血病 22
血虚 23
血瘀 24
郁血 25
血结 25
夺血 26
热迫血行 27
血不归经 28
血行不畅 29
燥伤血络 30
血虚生风 30
血不养肝 31
积血 32
瘀血 33
离经之血 34
血热 34
血肿 35
血毒 35
出血 36
瘀积 37
血寒 38
干血 38
血泣 39
宿血 40
死血 40
恶血 41
五心烦热 41
五志 42
五逆 42
第二章 病证名称 44
血液病 44
虚劳 45
虚损(髓瘀虚损) 46
五虚 47
五劳 47
急劳 48
髓劳(髓枯、急性髓劳、慢性髓劳) 49
血劳 49
髓毒劳 50
癌 50
白血病 51
萎黄病(黄肿、黄胖病) 51
虚黄 52
脱血 53
血脱 53
蓄血 54
血滞 55
血厥 55
血积 56
血疸(蚕豆黄) 57
血渴 57
血泄 58
血枯 58
血郁 59
血溢病 60
积聚 61
癥瘕 62
瘰疬(老鼠疮) 63
石疽(上石疽) 64
骨髓瘤 64
失血 65
紫癜风 65
葡萄疫 66
紫癜病 67
恶核 67
干血痨 68
鼻衄(鼽衄) 69
齿衄 70
衄血 70
血箭 71
肌衄(紫癜、紫斑) 72
目衄 72
舌衄 73
大衄 73
五脏衄 74
惊衄 75
脑衄 75
发斑 76
尿血(溲血、溺血) 77
内衄 77
下血 78
崩漏 78
血臌 79
近血 80
远血 80
便血 81
紫斑 81
汗血(肌衄、红汗、脉溢) 82
骨痹 82
骨蚀 83
血实 84
血痹 84
第三章 临床证候 86
气虚证 86
气陷证 87
气滞证 88
气逆证 89
血虚证 90
血瘀证 91
血热证 92
血寒证 93
气滞血瘀证 94
气虚血瘀证 96
气血两虚证 96
气不摄血证 97
气随血脱证 98
肝血虚证 99
肝气郁结证 100
肝阴虚证 101
血虚生风证 102
脾气虚证 103
脾阳虚证 104
中气下陷证 105
脾不统血证 106
肾阳虚证 107
肾阴虚证 108
肾精不足证 109
第四章 治则治法 111
养血 111
补血 112
生血 113
止血 114
宁血 115
宁络 115
理血 116
行血 117
活血 118
化瘀 118
回阳 119
和营 120
滋阴 121
和血 122
破血 123
化痰 124
益气(补气) 125
行气 126
理气 127
凉血 127
清热 128
第五章 常用方剂 130
逍遥散 130
丹栀逍遥散(又名八味逍遥散、加味逍遥散) 131
沙参麦冬汤 132
生脉散(又名生脉汤、生脉饮) 133
清营汤 134
犀角地黄汤 135
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散) 135
益中生血胶囊 136
益髓颗粒(医院制剂) 137
复方浙贝颗粒 138
芪龙颗粒 139
青蒿鳖甲汤 140
鳖甲煎丸 141
清骨散 142
血府逐瘀汤 143
通窍活血汤 144
膈下逐瘀汤 145
身痛逐瘀汤 146
复元活血汤 146
丹参饮 147
十灰散 148
小蓟饮子 148
槐花散 149
槐角丸 150
黄土汤 151
四君子汤(又名白术汤) 152
保元汤 153
参苓白术散 153
补中益气汤 154
四物汤 155
八珍汤 156
十全大补汤 157
圣愈汤 158
当归补血汤 158
归脾汤 159
人参养荣汤 160
六味地黄丸 161
左归丸 162
大补阴丸 163
一贯煎 164
龟鹿二仙胶 165
肾气丸 166
右归丸 167
无比山药丸 168
阿胶散 169
两仪膏 169
复方阿胶浆 170
第六章 脾脏名词术语 171
脾 171
脾胃 172
脾土 173
脾气 175
后天 175
中焦 176
裹血 177
仓廪 177
运化 178
升清 179
恶湿 179
散精 180
水谷 181
精微 182
藏意 182
脾旺 183
脾阳 184
脾窍 184
脾华 185
伤脾 185
脾病 186
脾虚 187
脾瘅 188
痼冷 188
健脾 189
运脾 190
温脾 191
养脾 191
理脾 192
摄血 193
升提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