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巴蜀文化研究 3
巴蜀文化概说&谭继和 3
“庙学合一”的创举:成都汉文翁石室“周公礼殿”考&舒大刚 19
刘师培入川形迹交游略考之一&黄锦君 48
妈祖与川主:从人到神的两个范例&彭邦本 59
川主信仰与清代四川社会整合&林移刚 68
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开创与发展&粟品孝 79
试论地理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之关系——以“藏彝走廊”四川甘孜州九龙县为例&刘波 王川 88
试论禹与蜀地之渊源关系——边缘视野下“禹兴西羌”考辨&张伦敦 94
杜宇传说之史实探讨&何丹 114
刘备起兵时间小考——与任乃强前辈商榷中平五年说&朱锦程 122
略论蜀汉政权的选举制度&吴超 128
唐宋变革”视野下的三国文化——三国文化中蜀汉主体地位的确立&刘森壵 135
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清代地方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为中心&吴佩林 146
长江中上游地区古代洪水枯水题刻的文献价值&王晓晖 156
张南轩著作整理的几个问题&杨世文 167
论廖平的文献学思想与实践&刘思文 185
“威震华夏”钩沉——《资治通鉴》忽略的《三国志》、注史料&瞿正瀛 192
苏东坡成长经历之要素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之启示——苏轼对“情圣”杜甫的接受与情感教育实践略论&徐希平 207
苏轼《论语说》的诠释特色&唐明贵 215
苏轼草书笔法理论辨正&王万洪 224
张栻学术的几个特点&郭齐 234
梁平“崛起真儒”来知德&王小红 242
首尾一贯的孔经哲学体系建构——廖平经学早中晚三期分期新说&吴龙灿 252
贺麟译学大义述——兼与严复、王国维、陈康比较&彭华 262
从《华阳国志》看常璩的民族思想&张勇 279
从二到三:《太玄》蜀学渊源浅探&许晓宇 287
玄妙神奇中的豪情志气与闲情阴郁里的春花秋雨——四川现代乡土文学地域书写中的巴蜀文化识别&涂鸿 295
浅论古代文人传统中雪竹意象的塑造&张蕾 303
绍圣后苏轼心境鸟瞰&潘玥 唐瑛 310
宋代巴蜀杜诗学概论&彭燕 317
理学本色与文士情怀——魏了翁《渠阳集》探析&彭敏 323
饮食苏轼论&尹波 334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饮食文化浅析&张黎虹 342
2012年巴蜀文化研究综述&李钊 359
第二辑 湖湘文化研究 373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朱汉民 373
湖湘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基本面相&陈先初 386
近代湖南人的性格特征试析&余文华 陈宇翔 403
湖湘文化二重性反思&蒋海松 413
从家族书院到乡村书院的变迁——清代湖南郴侯书院史实考述&兰军 424
论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生口”及相关问题&熊曲 432
孙吴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从孙吴前期的文书错误现象说起&苏俊林 445
王船山“习与性成”人性论之补见——论“习”字未被重视的“习行”义&申健 章启辉 458
宋恕与谭嗣同——以《仁学》为中心&杨际开 465
论李石岑对柏格森思想的引介和评析&李伏清 彭文桂 薛洁 489
傩文化与沈从文的创作&罗宗宇 翟翊翔 500
论李鸣生及其报告文学创作&章罗生 507
第三辑 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互动 523
江源是华夏儿女的人文故乡——由大禹启蒙的古代中国人的“小康梦”&祁和晖 523
杜甫对蜀、湘文化的价值——以《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为中心的讨论&刘晓凤 530
五代时期巴蜀与湖湘割据政权比较研究&王明前 537
石头旧事:从襄阳米芾到蜀南陈代卿——“洞天一品”石匾札考&向以鲜 545
晚明湘潭张燧《千百年眼》征引苏轼、苏辙著述关系考&朱志先 549
推进湖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析——以文化的内容形态为中心&熊霞 梁桂莲 554
土家族文化对恩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陈丽琳 崔胜伟 575
后记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