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章 1
一 “文化”、“传统”与“人” 1
二 “传统”的构成及嬗变 7
三 “传统”的分类 12
四 研究方法:“基本假设”与比较的方法 15
五 目的:跨文化理解的尝试 27
上编 观念文化传统 33
第一章 宗教传统 33
一 “超自然中心” 33
二 神明的性格 40
三 印度教之“梵”与道教之“道” 48
四 讨论 52
第二章 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 55
一 佛教在两国的命运 55
二 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和在中国兴盛的原因 61
三 佛教在中国的变异及其原因 66
四 讨论 71
第三章 解脱与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 72
一 解脱 72
二 “四生活期”与理想人生的设计 75
三 理想人生的设计与个人的实际生活 80
四 讨论 86
第四章 审美传统 88
一 神与自然 88
二 “味”与“神韵” 91
三 抽象与具象 95
四 “动”与“静” 99
五 简洁与冗繁 102
六 讨论:对今天的影响 105
第五章 思维传统 108
一 普遍性与特殊性 108
二 自我、他我与普遍自我 111
三 空想与现实 114
四 “形而上”与“形而下” 120
五 服从普遍真理和获得确实感 124
六 讨论 126
第六章 科学技术传统 127
一 印度科技的主要成就及科技传统的特点 127
二 中国科技的主要成就及科技传统的特点 132
三 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东西方科技的不同道路 135
四 讨论 144
下编 社会文化传统 149
第七章 亲属传统 149
一 印度教徒的亲属体系:与中国人亲属体系的相似之处 150
二 印度教徒亲属集团的特点 154
三 宗族组织 161
四 讨论 166
第八章 婚姻传统 170
一 对妇女和婚姻的看法 170
二 嫁妆与彩礼 175
三 “萨蒂”制度与守寡制度 179
四 种姓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185
五 近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与妇女地位的变化 187
六 讨论 192
第九章 性文化传统 194
一 一个假设 195
二 性与神 199
三 崇拜与恐惧 203
四 纵欲与禁欲 206
五 艺术与性 209
六 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印度强奸案引发的思考 211
七 讨论 213
第十章 道德传统 215
一 道德主体 215
二 “债”与“恩” 218
三 “法”与“报” 223
四 “耻”与“心惑” 230
五 “泛道德主义”与“超道德主义” 233
六 讨论 235
第十一章 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 237
一 文化传统与社会群体的凝聚 237
二 地缘群体的凝聚 239
三 民族群体的凝聚 244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传统 254
一 社会运动的特点 254
二 对帝王的态度 259
三 “婆罗门至上”与“皇权至上” 266
四 “大民主”与“小民主” 269
五 讨论: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 273
第十三章 对外反应模式(古代) 278
一 共同的命运:来自北方“行国”的挑战 278
二 不同的反应方式: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 283
三 挑战者的命运:同化与并立 288
四 一般效果:凝聚与分裂 290
第十四章 对外反应模式(近代) 295
一 政治上的双重作用:统一与分裂 296
二 意识形态的撞击 301
三 “条约港”的不同作用 307
终章 走进21世纪的亚洲两巨人 314
一 亚洲两巨人的崛起 314
二 意识形态传统与社会发展 317
三 社会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 320
四 对一种新文明的期待 325
主要参考文献 328
索引 333
一 拼音文字词汇 333
二 汉语词汇 336
初版后记 346
第二版后记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