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历史情境下的“国家—社会”问题 1
第一节 既有框架:作为实体的“民族国家”与“市民社会” 1
第二节 历史情境与本土观念:作为过程的“强国”与“新民” 4
一 维新派的思想探索:“新民” 6
二 民国时期的实践探索:“社会革命” 9
三 共产党的独特创造:“群众路线” 12
第三节 分析视角:认同、组织与运作 16
一 社会认同 17
二 组织空间 18
三 运作手段 19
第四节 小结 20
第二章 1949—1978:社会统合与群众动员 21
第一节 阶级:成分划分和思想改造 22
一 “阶级成分”与身份界定 24
二 “阶级觉悟”与人的改造 28
三 阶级划分的消解 31
第二节 组织:建立单位与集中资源 33
一 单位体制的建立 34
二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 43
三 资源的集中与利益的统一 49
第三节 运动:推动工作和化解矛盾 53
一“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54
二 “依靠群众的自觉和自愿” 57
三 “接受群众批判” 59
第四节 小结 62
第三章 1979—1992:放权让利与利益萌发 63
第一节 利益:提升与分化 64
一 利益的积极性 66
二 关系的利益化 71
三 私域的逐步开放 74
第二节 企业与组织:搞活与自主 76
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77
二 城市:单位制的恢复和嬗变 80
三 社团组织的兴起 85
第三节 职能转变:规范和界定 90
一 加强法制 90
二 规范与公开 93
三 变通与架空 96
第四节 小结 99
第四章 1993—2002:调整转型与多元分化 102
第一节 流动的社会要素 103
一 下岗:从单位到社会 104
二 进城:从农村到城市 109
三 下海: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114
第二节 组织结构调整 119
一 社区建设 119
二 社团管理 124
三 村民自治 129
第三节 治理方式探索 134
一 适应性策略 135
二 引导自治 140
三 全球化规则 142
第四节 小结 144
第五章 2003年至今:民生战略与参与诉求 146
第一节 流动与分化 147
一 城乡流动加速 147
二 阶层分化加剧 152
三 权利意识增强 155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参与 162
一 社会组织 162
二 虚拟社区 166
三 社会协同 170
第三节 民生战略与项目运作 175
一 科学发展 176
二 项目制运作 179
三 技术性治理 184
第四节 小结 186
第六章 国家能力增强与社会活力激发 188
第一节 历程与成就 188
一 社会认同 188
二 组织空间 190
三 运作手段 192
第二节 困难与挑战 194
一 公民性建构的困境 194
二 社会管理行政化约束 196
三 社会组织的多元挑战 198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 199
一 激活传统资源 199
二 吸纳社会组织 201
三 治理过程走向开放与包容 202
参考文献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