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国学概论 2
何谓国学 2
中国学术之分期 2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 3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 6
先秦诸子之学 8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13
魏晋玄学 18
佛学 19
宋明理学 24
清代考据学 29
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33
第二篇 经子解题 36
自序 36
论读经之法 36
一、诗 43
二、书 48
三、附论《逸周书》 54
四、仪礼 礼记 大戴礼记 周礼 58
五、易 69
六、春秋 73
七、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78
论读子之法 81
一、老子 91
二、庄子 94
三、列子 98
四、荀子 99
五、晏子春秋 104
六、墨子 105
七、公孙龙子 109
八、管子 110
九、韩非子 115
十、商君书 119
十一、尹文子 121
十二、慎子 122
十三、邓析子 123
十四、吕氏春秋 123
十五、尸子 132
十六、鹖冠子 133
十七、淮南子 135
第三篇 理学纲要 140
序 140
绪论 141
理学之源 142
理学源流派别 154
濂溪之学 159
康节之学 167
横渠之学 176
明道伊川之学 183
晦庵之学 192
象山之学 205
浙学 212
宋儒术数之学 221
阳明之学 227
王门诸子 237
有明诸儒 247
总论 251
附:订戴 259
第四篇 历史研究法 264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264
历史的历史 267
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271
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 275
现代史学家的宗旨 279
作史的方法 283
研究历史的方法 287
第五篇 史籍与史学 294
史学定义 294
史籍溯源 295
史学缘起 297
史部大略(上) 300
史部大略(下) 303
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305
史材 309
论搜辑 312
论考证 313
论论史事之法 316
史学演进趋势 319
第六篇 中国史籍读法 322
弁言 322
史学之用安在 322
中国有史学吗? 324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326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328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333
附录一古书名著选读拟目 339
附录二 340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343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348
第七篇 中国文化史 358
研究历史之目的 358
何谓文化 358
中国文化之起源 359
历史年代 361
三皇五帝事迹 362
古代之社会组织 366
社会阶级 369
古代之生业 373
古代之道路 379
古代之用人 381
先秦诸子学术 382
秦、汉时之新局势 384
此时之政情 385
汉代学术 387
汉代兵制变迁 388
汉代刑法变迁 388
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