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在对传播经典理论的检验中推动传播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的问题 1
一 系统了解的任务并未完成 2
二 对西方传播理论的简单移植和套用的情况较为突出 4
三 实证研究方法的缺失 7
第二节 选择议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 12
一 议程设置理论在西方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的显赫地位 12
二 国内议程设置研究的局限 14
三 议程设置理论对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7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9
第四节 两个关键概念的界定和使用的研究方法 20
一 两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20
二 研究方法 22
第五节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创新 22
一 研究意义 22
二 研究创新 24
第二章 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25
第一节 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及形成 25
一 议程设置的思想缘起 25
二 对20世纪20—6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模式的反思 31
三 认知心理学的异军突起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冲击 34
四 议程设置理论的正式形成 36
第二节 传统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39
一 从直接效果论到中介效果论 39
二 从“媒介为谁设置议程”到“谁为媒介设置了议程”的发展 46
三 从议题议程设置到属性议程设置的发展 52
四 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之间的纷争 59
第三章 网络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所面临的挑战及议程设置研究的进展 69
第一节 网络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69
一 从辐射式传播到网状式传播 70
二 从信息接收渠道的有限性到无限性 71
三 网络为受众主动表达信息提供了更丰富的平台 72
四 网络人际传播倾向的强化 72
第二节 国外关于网络议程设置研究的进展综述 73
一 媒体议程与网民议程之间的关系研究 74
二 网络环境下的媒体间议程设置研究 78
三 博客的议程设置研究 82
四 结论及问题 85
第三节 国内关于网络议程设置研究的进展综述 86
一 思辨类的研究文献 86
二 实证类的研究文献 91
第四章 网络议题议程设置研究 95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假设 95
一 研究方法 95
二 研究假设 106
第二节 数据分析及讨论 108
一 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的议程设置分析 108
二 传统媒体与网民之间的议程设置分析 111
三 媒体间的议程设置分析 114
四 结论及思考 121
第五章 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研究 124
第一节 网络媒体与博客间的属性议程设置研究——以舟曲泥石流事件为例 125
一 研究方法 126
二 预备分析(议题议程设置效果分析) 132
三 网络媒体与博客间的属性议程设置分析 139
四 小结及讨论 155
第二节 网络媒体与论坛之间的属性议程设置研究——以钱云会事件为例 156
一 研究方法 158
二 研究假设 167
三 预备分析(议题议程设置的效果分析) 168
四 网络媒体与论坛之间的属性议程设置分析 172
五 结论及思考 180
第六章 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185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85
一 议程设置敏感度界定 185
二 事件的选取 187
三 属性议程设置敏感度的测量 188
四 影响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敏感度的变量假设 193
第二节 人口学变量与利益关联度变量对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193
一 人口学变量对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研究 193
二 利益关联度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的影响研究 201
第三节 媒介公信力变量与媒介接触变量对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204
一 媒介公信力变量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204
二 媒介接触变量对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209
第四节 各变量对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影响的路径模型 211
一 模型假设 212
二 研究方法 213
三 数据分析及讨论 215
第七章 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属性铺垫效应研究 228
第一节 铺垫效应及议程设置铺垫效应的相关研究 228
一 铺垫效应 228
二 作为议程设置后续效果的铺垫效应 230
第二节 网络属性议程设置铺垫效应的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法 234
一 研究假设的提出 234
二 研究方法 236
第三节 数据分析及讨论 240
一 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与灾后重建认同度的相关性分析 240
二 不同媒介报道接触组的受众属性铺垫效应分析 244
三 对媒介报道可信度评价不同的组的属性铺垫效应分析 251
第八章 结语 263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结论 263
第二节 提升媒体网络议程设置效果的策略 266
第三节 对网络舆论研究的启示 268
第四节 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269
主要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