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异读之形态研究 以去声读破和声母清浊交替为考察对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毕谦琦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08125636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经典释文》是一部集大成的音义书,是研究古汉语语音不可或缺的文献材料。本书为之建立了字头、音义、经注原文相匹配的数据库,并从其帮组及来母异读字中抽取出具有一定音义配合规律字头,以去声读破和声母清浊交替为考察对象进行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

1.1关於《经典释文》 1

1.1.1对《切韻》和《切韻》音系研究的帮助 1

1.1.2对魏晋音韻研究的帮助 1

1.1.3对还原上古汉语形态的帮助 2

1.2关於异读 3

1.2.1异读概说 3

1.2.2关於异读研究的回顾 3

1.3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意义 8

1.3.1对上古音构擬的帮助 8

1.3.2对古汉语语法学的帮助 9

1.3.3对训诂学的帮助 10

1.3.4对古文字学的帮助 10

1.3.5对民族语的帮助 10

1.4本项研究的特色 10

1.4.1簋於异读的上古汉语形态研究 10

1.4.2基於数据库的全面研究 11

1.4.3基於《十三经》原句的真实语境研究 11

1.4.4基於上古音构拟的上古形态研究 12

1.5需要说明的问题 12

第二章 自动/使动态 15

2.1关於使动态 15

2.2自动/使动、主动/被动、不及物/及物的区分标准 17

2.2.1自动/使动与不及物/及物的辨别 18

2.2.2关於“使之被动”的辨别 19

2.3词表 20

2.3.1使动源词为动词的使动词 20

2.3.2使动源词为形容词的使动词 33

第三章 主动/被动态 40

3.1关於被动态 40

3.2词表 44

3.2.1非去声/去声交替 44

3.2.2清浊交替 49

第四章 不及物/及物范畴 58

4.1关於不及物及物范畴 58

4.2词表 60

4.2.1非去声/去声交替 70

4.2.2声母清浊交替 71

第五章自主/非自主范畴 73

5.1关於自主非自主范畴 73

5.2词表 74

5.2.1非自主动词为去声 74

5.2.2非自主为浊声母 83

第六章 方向范畴 89

6.1关於方向范畴 89

6.2词表 90

第七章 谦敬语范畴 100

7.1关於谦敬语 100

7.1.1谦敬语的概念 100

7.1.2谦敬语范畴和方向范畴、非自主/自主范畴的关系 101

7.1.3谦敬语范畴的两种模式 102

7.2词表 103

7.2.1模式一 103

7.2.2模式二 112

第八章 完成体 118

8.1关於完成体 118

8.2词表 119

8.2.1完成体为名词 120

8.2.2完成体为形容词 145

8.2.3完成体为副词 148

第九章 名词化 155

9.1关於名词化 155

9.1.1名词化的定义 155

9.1.2前人的研究概况 156

9.2词表 157

9.2.1自指 157

9.2.2转指 177

第十章 名谓化 203

10.1关於名谓化 203

10.2词表 204

10.2.1名词的名谓化 204

10.2.2形容词的名谓化 226

第十一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231

11.1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异读 231

11.1.1清儒否定异读不可信 231

11.1.2异读词和同族词是等价的 238

11.1.3汉语方言中的异读别义例证 240

11.2《经典释文》异读的成因 244

11.2.1叶韻与异读 244

11.2.2 讹误与异读 245

11.2.3方言与异读 247

11.2.4历史音变与异读 249

11.2.5假借与异读 251

11.2.6形态与异读 252

11.3《经典释文》同条异读和异条异读的性质区别 255

11.3.1异条异读 256

11.3.2同条异读 259

11.3.3总结 262

11.4关於形态 264

11.4.1形态概说 264

11.4.2上古汉语有无形态 265

11.4.3上古汉语形态的特点 267

11.4.4《释文》中所见的古汉语形态手段 268

11.5关於去声化 271

11.5.1去声的上古来源只有一类 271

11.5.2“去声化”是上古汉语形态衰落的表现 271

11.6《经典释文》声母异读的语音类型 273

一,关於异读和异读的语音类型 273

二,《经典释文》声母异读的声母类型 275

三、总结 282

参考文献 285

一、古籍和工具书类 285

二、今人论著类 287

论文类 291

附录 295

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