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哲学基点问题 1
一 略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1
二 实践释义与实践的唯物主义 4
三 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12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创新性和批判性 17
第二章 论物质及其运动 22
一 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的逻辑解析 22
二 再论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答周久义同志 30
三 三论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 36
四 论思维运动及其多重意义 39
第三章 论辩证法与认识论 49
一 从一总三分的视角掌握《自然辩证法》 49
二 偶然性是“可以不出现”的东西吗 63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源泉观新探 65
四 试谈真理的定义 71
第四章 论实践的唯物史观 78
一 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考 78
二 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 88
三 在实践基点上全面辩证地掌握国家的本质 92
四 论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辩证关系——列宁思想与邓小平思想比较研究 106
第五章 论实事求是 123
一 论《反对本本主义》的精华(A)——实事求是、自以为是、以本为是思想之分野 123
二 论《反对本本主义》的精华(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思想之共生 136
三 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列宁思想与邓小平思想比较研究 140
四 打好“实事求是”这张哲学王牌 154
第六章 论广义生产力 158
一 宏阔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系统 158
二 精神文明是否生产力之探讨——与张金根同志商榷 165
三 论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问题 171
第七章 论经济哲学 178
一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创见三题 178
二 两种市场经济体制源流之反思 185
三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哲学思考 193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思考 200
第八章 论制度文明 207
一 论制度文明 207
二 制度文明应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 213
三 时代精神·唯物史观·制度文明 224
四 论社会文明第三个基本方面的科学称谓——与钱学森等同志商榷 229
五 再论社会文明第三个基本方面的科学称谓——与金东珠同志商榷 236
六 三论社会文明第三个基本方面的科学称谓——与高金顶同志商榷 243
七 马克思恩格斯制度文明思想的开拓之篇——读《共产党宣言》的体会 248
八 邓小平制度文明建设理论的开拓之篇——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体会 260
九 邓小平关于制度文明建设目标的思想——读《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的体会 265
十 实践思维方式与制度文明研究 268
第九章 论精神文明 279
一 关于社会文明问题的若干思考——兼与赵青山同志商榷 279
二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三种思路与相关问题 287
三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若干问题 296
四 论掌握爱国主义的若干方法与基本内容——列宁思想与邓小平思想比较研究 307
五 论邓小平艰苦奋斗与致富反腐辩证统一的思想 326
六 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六力” 333
第十章 论西方哲学 337
一 赫拉克利特认识论新探 337
二 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简议 343
三 简评萨特的自由观 345
后记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