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农村资金外流——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2 国内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探索 3
1.2.1 农村金融探索的起点——官办金融 3
1.2.2 农村金融探索的主要方面——制度变迁 4
1.2.3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新趋势 7
1.2.4 垂直联结的呼吁及遗留的问题 8
1.3 国外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探索 9
1.3.1 20世纪50~60年代信贷补贴计划及失败 9
1.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探索及遗留的问题 11
1.4 研究视角、对象和意义 14
1.4.1 互联性金融交易与垂直联结的研究视角 14
1.4.2 研究对象——政府、正规金融、互联性放贷者及农户之间的互动机制 17
1.4.3 研究意义 18
1.5 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本书的结构安排 19
1.5.1 激励机制成功的标准和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9
1.5.2 本书的结构安排 20
1.6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2
1.7 创新之处 22
1.8 基本概念界定 24
2 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 26
2.1 理论准备 26
2.1.1 理论选择的依据 26
2.1.2 新制度经济学 27
2.1.3 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理论 30
2.1.4 博弈论 31
2.2 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 32
2.2.1 金融交易的特点 32
2.2.2 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 34
2.3 “政府—正规金融—民间互联性金融—农户”的分析框架 36
3 我国农村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及垂直联结发展状况——以广东为例 39
3.1 调查设计和统计方法 39
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3
3.2.1 调查对象的分布、个体特征与环境 43
3.2.2 融资渠道、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和垂直联结结构 45
3.3 调查结论 56
4 农村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作用的纷争与厘正 58
4.1 互联性金融交易作用的争论 59
4.1.1 互联性金融交易作用争论的由来 59
4.1.2 剥削论 60
4.1.3 效率论 63
4.2 互联性金融交易的效率 70
4.3 小结 74
5 农村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的效率与合作剩余分配 75
5.1 互联性金融交易基准模型——确定性下的交易 77
5.2 互联性金融交易自然风险模型——风险的分担 83
5.3 互联性金融交易蓄意赖账模型——债权的保护 88
5.4 互联性金融交易讨价还价模型——合作博弈解 94
5.5 信贷约束条件下的互联性金融交易的局限 99
5.6 小结 102
6 垂直联结的条件及竞争对剩余分配和效率的影响 104
6.1 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垂直联结的条件、效率和分配 105
6.2 互联性金融交易企业违约与正规金融债权保护 115
6.3 互联性金融交易企业之间的竞争对垂直联结剩余分配和效率的影响 121
6.3.1 垄断、合谋、竞争下垂直联结的剩余分配 122
6.3.2 竞争下垂直联结的效率 129
6.4 小结 135
7 国内外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和垂直联结的经验 138
7.1 国内外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的经验 139
7.1.1 垄断或寡头下的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柬埔寨的案例 139
7.1.2 完全竞争下的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巴基斯坦的案例 144
7.1.3 合作博弈下的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中国广东温氏集团案例 150
7.2 国内外垂直联结的经验 155
7.2.1 菲律宾的垂直联结实践——国家农业生产力计划 156
7.2.2 无挪用资金的垂直联结实践——中国广东德庆案例 161
7.3 小结 167
8 结论和展望 169
8.1 研究结论 169
8.2 政策建议 175
8.3 研究展望 178
参考文献 180
附录A 附图 187
附录B 附表 189
附录C 广东农村金融调查问卷 191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