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我国水资源问题 1
1.2 我国水资源管理 2
1.3 信息技术发展与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3
1.3.1 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3
1.3.2 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8
1.4 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定位和功能 11
1.5 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设计依据 12
1.5.1 建设依据 12
1.5.2 设计依据 14
第2章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7
2.1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7
2.1.1 建设的意义 17
2.1.2 建设的迫切性 22
2.2 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24
2.3 系统建设的基础 24
2.3.1 全国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5
2.3.2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26
2.3.3 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27
2.3.4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28
2.3.5 系统建设基础 29
2.4 系统建设现状与问题 30
2.4.1 流域水资源信息化建设 30
2.4.2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信息化建设 30
2.4.3 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试点项目 30
2.4.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31
第3章 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33
3.1 系统服务对象 33
3.1.1 重点服务对象 33
3.1.2 一般服务对象 36
3.2 系统管理目标 37
3.3 系统管理业务及流程分析 37
3.3.1 供水管理 38
3.3.2 用水管理 39
3.3.3 保护管理 42
3.3.4 调配管理 43
3.3.5 水资源信息统计与发布管理 44
3.3.6 水资源应急管理 45
3.4 系统信息需求分析 45
3.4.1 信息内容需求 45
3.4.2 信息获取需求 47
3.4.3 信息发布需求 49
3.4.4 信息交换需求 49
3.4.5 信息存储需求 50
3.4.6 信息量预测 50
3.5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51
3.5.1 信息支撑 51
3.5.2 应急反应 52
3.5.3 决策支持 52
3.5.4 通信传输 53
3.5.5 监控环境 53
3.6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53
3.6.1 性能需求 53
3.6.2 运行需求 54
3.6.3 软件接口需求 54
3.6.4 安全需求 54
第4章 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55
4.1 系统建设指导思想 55
4.2 系统建设原则和策略 55
4.2.1 建设原则 55
4.2.2 建设策略 56
4.3 系统建设目标和任务 56
4.4 系统总体框架 57
4.4.1 系统部署及总体框架 57
4.4.2 各级系统结构模型 57
4.4.3 技术架构设计 64
4.5 系统总体建设模式 68
第5章 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 70
5.1 建设任务 70
5.2 系统结构 70
5.3 信息组成和来源 71
5.4 监测频次与时空基准 72
5.5 信息在线监测方法 73
5.5.1 水位信息在线监测方式 73
5.5.2 流量信息在线监测方式 74
5.5.3 水质信息在线监测方式 77
5.6 信息在线传输方法 83
5.7 建设模式 86
第6章 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 87
6.1 建设任务 87
6.2 NFCnet一期工程计算机网络 87
6.2.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任务 87
6.2.2 NFCnet体系结构 88
6.2.3 骨干网 90
6.2.4 流域省区网 90
6.2.5 城域网 91
6.2.6 部门网 91
6.2.7 网络中心 92
6.2.8 网络管理系统 93
6.2.9 网络安全 95
6.3 网络系统结构 97
6.3.1 广域网逻辑组成 97
6.3.2 局域网逻辑组成 98
6.4 建设模式 99
第7章 水资源监控中心 101
7.1 建设任务 101
7.2 监控中心布局 101
7.3 监控环境和会商环境建设 103
7.4 系统运行环境建设 104
7.4.1 软件运行环境 104
7.4.2 硬件运行环境 104
7.5 建设模式 111
第8章 数据管理平台 112
8.1 建设任务 112
8.2 信息资源规划与整合 113
8.3 数据存储体系 113
8.3.1 磁盘存储技术 114
8.3.2 磁带存储技术 117
8.4 数据库分类 120
8.5 数据服务体系 123
8.5.1 系统资源服务 123
8.5.2 公共基础服务 125
8.6 数据共享与交换 129
8.6.1 数据共享方式 129
8.6.2 数据共享技术 129
8.6.3 与其他系统数据共享 130
8.7 建设模式 132
第9章 应用支撑平台 135
9.1 建设原则 135
9.2 建设内容 135
9.2.1 建设内容 136
9.2.2 总体结构参考模型 136
9.2.3 接口参考模型 136
9.3 基础支撑 138
9.4 应用交互 140
9.5 公共服务 141
9.6 应用组件 141
9.7 建设模式 142
第10章 应用系统 143
10.1 系统结构 143
10.2 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 144
10.2.1 水资源监测信息接收处理子系统 145
10.2.2 水资源监测信息服务子系统 146
10.2.3 水资源信息发布子系统 149
10.2.4 水资源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150
10.3 水资源日常业务系统 152
10.3.1 系统结构 153
10.3.2 供水管理 153
10.3.3 用水管理 162
10.3.4 保护管理 172
10.3.5 调配管理 178
10.3.6 统计管理 181
10.4 水资源应急管理系统 182
10.5 水资源调度配置系统 183
10.6 门户系统 183
第11章 水资源管理系统模型技术 186
11.1 流域水资源综合调配技术体系 186
11.1.1 水资源综合调配模型体系 186
11.1.2 模型框架结构 188
11.2 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技术 190
11.2.1 集总式模型 190
11.2.2 分布式水文模型 191
11.2.3 地下水模型 196
11.3 来水预报和需水预测模型 197
11.3.1 来水预报模型 197
11.3.2 需水预测模型 200
11.4 水资源规划配置模型技术 203
11.4.1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 203
11.4.2 基于蒸发蒸腾的水资源配置模型 204
11.4.3 基于规则的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 204
11.4.4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水资源配置整体模型 204
11.4.5 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 205
11.5 水资源调度模型技术 205
11.5.1 序贯优化水资源调度模型 205
11.5.2 自适应水资源调度模型 206
11.6 水资源调度方案评价模型 207
11.6.1 主成分分析法 207
11.6.2 理想解法 208
11.6.3 人工神经网络法 208
11.6.4 层次分析法 208
11.6.5 模糊综合评价法 208
11.6.6 Delphi法 208
11.6.7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209
第12章 系统安全与集成 210
12.1 系统安全体系 210
12.1.1 建设原则 210
12.1.2 基本要求 210
12.1.3 物理安全 211
12.1.4 网络安全 212
12.1.5 应用系统和数据安全 212
12.1.6 系统与资源的访问控制与认证 213
12.1.7 安全管理 214
12.2 系统集成 215
12.2.1 集成原则 215
12.2.2 集成内容 215
第13章 标准与规范 217
13.1 建设意义 217
13.2 现有标准 218
13.2.1 现有相关标准分析 218
13.2.2 存在的问题 222
13.3 标准体系建设原则 224
13.4 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24
13.5 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225
13.6 技术方案设计 227
13.6.1 信息监测标准 227
13.6.2 计算机网络标准 229
13.6.3 监控中心建设标准 229
13.6.4 软件系统标准 229
13.6.5 系统安全标准 231
13.6.6 综合技术标准 231
第14章 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 233
14.1 系统前期工作 233
14.1.1 项目建议书 233
14.1.2 可行性研究 233
14.1.3 初步设计 234
14.2 系统建设管理 234
14.2.1 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 234
14.2.2 招标组织与方式 239
14.3 系统验收 240
14.3.1 验收依据 240
14.3.2 验收组织 240
14.3.3 验收内容 241
14.3.4 验收方式及程序 241
14.4 系统运行管理 242
14.4.1 组织机构 242
14.4.2 运行管理制度 242
14.4.3 运行管理岗位职责 242
14.4.4 运行经费 243
14.4.5 运行人员培训 244
第15章 结语 245
15.1 主要结论 245
15.2 展望 248
参考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