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现状 6
三、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9
第一章 中国集权政治的渊源 24
第一节 集权政治的理论阐释 24
一、集权与中央集权 25
二、极权与独裁政治 30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集权政治的论述 34
第二节 中国集权政治的沿革与重建诉求 36
一、古代君主专制时代的集权沿革 36
二、晚清集权政治制度的变革 38
三、民初集权制度的解构 39
四、训政初期国民政府的权威缺失 42
第三节 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政治应对 43
一、各国政治体制的集权应对 43
二、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6
第二章 “九一八”后蒋介石的艰难抉择 50
第一节 宁粤冲突、和解与制度变迁 50
一、宁粤对峙的动因与焦点 52
二、宁粤和解过程中的政治诉求 57
三、宁粤政治态度的制度实现 62
第二节 抗日与剿共:蒋介石的两难选择——以处理热河危机为中心 66
一、热河危机初期:抗日优先于“剿共” 67
二、热河沦陷时:抗日与“剿共”两难 72
三、塘沽协定签订:对日停战与集中“剿共” 75
四、抗日与“剿共”两难选择之原因 79
第三节 国民党的政治分野与党建的滞后 84
一、国民党的政治分野 85
二、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党建 90
第三章 蒋介石党政军权力的集中 99
第一节 蒋介石个人集权的形成 99
——以五全大会前后为中心 99
一、五全大会召开前的政治背景 100
二、五全大会的政治与人事变化 105
三、个人集权的特征与路径 111
第二节 国民政府权力困境中的军事因素 116
一、行政院与军事委员会的关系 117
二、保甲制度推行的程序考察 120
三、行政院行使权力陷入困境之原因 125
第四章 集权政治的权力运行模式 131
第一节 国民政府中央权力在各部的运行——以内政部为例 131
一、内政部的权责与人事更替 132
二、“九一八”后蒋介石对内政部的吏治理念 140
三、内政部在权力运行路径中的地位 144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中央权力在各省的运行——以何键主政的湖南省为例 148
一、省市的制度与权责规定 149
二、中央政府在湖南省的权力运行 151
三、何键主持湘政的态度 160
第三节 秘密组织与个人集权政治——以力行社为例 164
一、中国传统集权政治中的秘密组织 164
二、“九一八”后蒋介石与力行社的成立 166
三、力行社的人事与活动 170
四、力行社的发展 174
第五章 蒋介石个人集权政治的外部支持 177
第一节 个人集权政治的舆论支持——以《时代公论》为中心的考察 177
一、《时代公论》的创刊 178
二、《时代公论》对集权政治的主张 182
三、其他媒体的集权政治主张 186
四、舆论界支持集权政治的原因与作用 189
第二节 舆论空间与集权政治的关系(1931—1935)——以《独立评论》与《时代公论》相对照 192
一、《独立评论》与《时代公论》的创刊 194
二、《独立评论》与《时代公论》对集权政治的态度 198
三、舆论与权威人物集权意愿的同向性 200
四、个人集权的加速与舆论空间的缩小 205
第三节 宋美龄的政治参与对蒋介石个人集权的影响 209
一、宋美龄政治参与的机遇:蒋宋联姻初期的相互需求 210
二、宋美龄政治参与的特质:以“贤内助”到“政治人” 213
三、宋美龄政治参与的效能:加速蒋个人集权的形成 217
第六章 集权政治的制度空间与政治文化 222
第一节 责任内阁制的制度空间 222
一、党治模式下的责任内阁制 223
二、军事权威建立的集权政治 227
三、蒋介石个人权威确立的制度空间 230
第二节 个人集权政治形成的政治文化 235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遗留与民主政治的艰难成长 235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复活与政治权威的替代 241
三、集权政治的形成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受阻 245
第七章 现代化视角下集权政治的效能 247
第一节 中央权威的重构与抗战准备 247
一、中央权威的重构与政治现代化推进 248
二、国防建设的加强与抗战准备的加速 251
第二节 蒋介石的人才方略与困境 253
一、人才选任的专家政治理念 253
二、集权需求与裙带风特征的实践 259
三、选人目的与任人方式的两难 264
第三节 政治形态的艰难转型 268
一、攘外与权威领袖的艰难确立 268
二、兼职与树立个人威权的人治模式 270
三、个人集权政治并未走向独裁政治 272
余论 集权政治的合理性与路径依赖 275
参考文献 278
索引 301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