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文学虚构理论的现代开端 9
第一节 柏拉图:一个遥远的启示 9
第二节 康德:审美自律性,文学虚构理论的基石 13
第三节 席勒:“零状态”与“感性先在” 19
第四节 新的开端:文学艺术的“反现实主义本性” 25
第二章 语言论转向与文学虚构理论 34
第一节 瑞恰慈:玄秘世界观与“伪陈述” 34
第二节 兰色姆:“本体论鸿沟” 38
第三节 雅各布森:语言的“诗学”功能 41
第四节 热奈特:“转叙”与虚构 46
第五节 语言论转向:新的理论视野 53
第三章 在虚构世界中生存 55
第一节 海德格尔:颠倒的世界 55
第二节 萨特:跨越自律性与功利性之鸿沟 66
第三节 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 83
第四章 文学虚构与意识形态批判 99
第一节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沉浸”与“距离” 99
第二节 马歇雷:虚构与文学生产 113
第三节 伊格尔顿: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 126
第五章 虚构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 142
第一节 弗莱:文学是有意识的“神话” 142
第二节 海登·怀特:历史的“诗学”性质 151
第三节 塞尔托:文学对历史的“理论表述” 164
第四节 古德曼:“多元世界”与文学艺术世界 175
第五节 伊瑟尔:“三元合一”与文学人类学 192
第六章 审美形式·虚拟意向·人的生存 207
第一节 文学“越界”与形式“专制” 207
第二节 虚构世界与人的生存 217
第三节 虚构理论:面对新的挑战 226
第七章 话语行为·文学虚构·文学活动 239
第一节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 239
第二节 话语建构性与文学虚构性 245
第三节 文学真实性文学叙事·历史叙事 263
第四节 权力关系:控制与抵抗 281
第五节 话语行为多维性与文学功能多样性 293
第六节 文学阐释的边缘性 302
第七节 回归文学活动 315
第八章 神圣世界·虚构世界·阈限空间 326
第一节 原始仪式与文学艺术活动 326
第二节 原始仪式,孕育文学艺术的母胎 331
第三节 艰难的分娩与神恩的失落 339
第四节 神圣世界·虚构世界·阈限空间 345
结语 356
主要参考文献 360
附录 课题阶段性成果(论文)目录 376
后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