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2
1.1.1 对人类文明演进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
1.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 4
1.1.3 对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问题的思考 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
1.2.1 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观念大碰撞 10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与完善 11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18
1.3.1 主要内容 18
1.3.2 主要观点 21
1.4 本书着重探索的问题与尚待深入研究之处 29
1.4.1 着重探索的问题 29
1.4.2 尚待深入研究之处 31
第二章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突出贡献 33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学解析 35
2.1.1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本质特征 35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学方向” 36
2.1.3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性概念 38
2.1.4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及其逻辑关系 39
2.1.5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边界——发展面 40
2.1.6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内因——梯度 44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空统一观 44
2.2.1 对可持续发展“空间分布”的认知 44
2.2.2 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代际公平与区际公平” 45
2.2.3 我国国家内部空间(区域)发展差异的定量表达 46
2.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表 47
2.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产负债表的制定原理 47
2.3.2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产负债矩阵构建 49
2.3.3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法 49
2.3.4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52
2.4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体系 52
2.4.1 现代化的三大基本内涵 52
2.4.2 现代化的目标函数 54
2.4.3 现代化的空间规定 55
2.4.4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标识 57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研究发展趋势 58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 58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59
第三章 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61
3.1 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科学技术观 62
3.1.1 科技创新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 62
3.1.2 新的科学技术观具有的显著特点 63
3.1.3 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互为前提 65
3.2 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71
3.2.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表达式 71
3.2.2 科技生产力的外延辨识 76
3.2.3 科技生产力的内涵分析 78
3.2.4 科技生产力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80
3.3 21世纪中国的抉择:依靠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82
3.3.1 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83
3.3.2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85
第四章 科技创新负效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89
4.1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 90
4.1.1 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 90
4.1.2 认识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重新选择发展模式 92
4.2 人口大爆炸 94
4.2.1 21世纪世界人口——从爆炸到静止 94
4.2.2 我国人口现状与问题 95
4.3 资源枯竭与能源危机 99
4.3.1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99
4.3.2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与能源紧缺加剧 102
4.4 生态环境恶化 108
4.4.1 生态失衡 108
4.4.2 环境污染 115
第五章 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121
5.1 科学技术将演变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支配力量 122
5.1.1 现代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与成果 122
5.1.2 现代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 124
5.1.3 现代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27
5.1.4 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科学将高度技术化,技术将高度科学化 131
5.2 依靠科技,向海洋、向太空要资源,要能源 133
5.2.1 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 133
5.2.2 月球:“广寒宫”变成“渡假村” 137
5.2.3 太阳:无限的绿色能源 140
5.2.4 太空:任人类翱翔 143
5.3 依靠科技,走出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的困境 148
5.3.1 被绿色覆盖、功能高度集中的立体城市 149
5.3.2 混合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将先后登场 151
5.3.3 新材料: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基础 152
5.4 依靠科技,解决人类自身发展的困扰 157
5.4.1 基因工程:按人类意愿培养生物 158
5.4.2 人类基因组计划:21世纪生命科学的敲门砖 163
5.4.3 高科技农业: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食物 165
第六章 建立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想 171
6.1 可持续发展成为衡量科技创新价值的新标尺 172
6.1.1 新世纪的科技创新必将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172
6.1.2 “可持续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协调功能 173
6.1.3 “可持续科技创新”的价值准则 177
6.2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78
6.2.1 “可持续科技创新”的评价要素分析 178
6.2.2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 179
6.2.3 “可持续科技创新”的描述性评价 181
6.2.4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的旋进原则 183
6.3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想 187
第七章 科技成果转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95
7.1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196
7.1.1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概念 196
7.1.2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 199
7.1.3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202
7.2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 204
7.2.1 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205
7.2.2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 207
7.2.3 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的科技成果转化 208
7.3 科技成果转化的测度与评价 210
7.3.1 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 210
7.3.2 科技成果转化的测度与评价 211
7.4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现状 215
7.4.1 科技成果转化的国际经验 215
7.4.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9
7.4.3 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221
第八章 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25
8.1 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226
8.1.1 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内涵表述 226
8.1.2 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28
8.1.3 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分系统构成与任务 231
8.1.4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内部分工与其相互间关系 236
8.2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基础设施与政策 238
8.2.1 “三大工程”将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付诸行动 238
8.2.2 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国家科技创新行动的物质投入 243
8.2.3 营造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246
参考文献 255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