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
第1章 日出韶山 1
一 韶山毛氏族谱:“吾族派接江西” 1
二 倔强的农家子:“我家分成两个‘党”, 13
三 叛逆的私塾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 25
四 少年壮志:“中国要有拿破仑、华盛顿这样的人物” 31
第2章 长沙求学 35
一 从拥护“君主立宪”到倾向革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5
二 求学省立一中,“这个学校对我帮助很大” 43
三 潜心自修,“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50
四“一师”五年,“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53
五 磨炼筋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70
六 游学、办夜学:以“社会为永久之大学校” 78
七 发起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 91
第3章 建党前后 98
一 在北大图书馆:“我的思想越来越激进” 98
二 创办《湘江评论》,“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107
三 湖南自治运动,“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利” 119
四 三本书,“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31
五 成立中国共产党:“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38
六 安源大罢工,与其“因压迫而死,毋宁奋斗而死” 148
七毛、杨的“理想罗曼”,“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155
第4章 农运领袖 165
一 协助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政策” 165
二 韶山“养病”——“红旗卷起农奴戟” 170
三 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向反革命派宣传反攻” 174
四 任第二届农讲所所长,“实行激进土地政策和大力组织农民” 183
五 考察农运,“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 189
第5章 井冈“山大王” 200
一 八七会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00
二 秋收起义,“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204
三 上井冈山,“我们是特殊的山大王” 219
四朱、毛会师,“相见恨晚,相慰平生” 231
五“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初塑红军形象 240
六 实行“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用“十六字诀”应付敌人 243
七 冒进湖南——“敌人太强大,去了必然失败” 247
八 外线作战,“要和蒋桂两派争夺江西” 254
九 古田会议决议,“以求红军彻底改造” 261
十“永新一枝花”贺子珍——“还以为再见不到你了” 269
第6章 横扫千军 274
一 打破国民党军的“三省围剿”,红军“直指武夷山下” 274
二 吉安暴动胜利,成为“猛烈地扩大红军的好时机” 281
三 诱敌深入,使敌军“就像虾子落到滩头” 290
四 集中兵力,逐个击破,“横扫千军如卷席” 299
五 千里迂回,“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308
六 进军闽西,“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方向” 317
第7章 坎坷沉浮 325
一 赣南会议——“那时给我的帽子可多了” 325
二“失势”主席号召,“建立苏维埃于全中国” 330
三 宁都会议再失兵权,“孰是孰非,还是看将来的事实吧” 336
四 批判“罗明路线”,只不过是“指鸡骂狗” 342
五 查田运动——“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 352
六 彻底架空,“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搞得臭得很” 359
第8章 伟大转折 374
一 心情沉重的长征,“我们欠根据地人民的实在太多了” 374
二对“三人团”的错误路线,“我毛泽东是坚决的反对派” 378
三 转兵之争,“请问如何从数倍于我的强大敌人中间穿过去” 385
四 实现转折,“这个事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93
第9章 安家陕北 405
一 四渡赤水,毛泽东写下军事指挥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405
二 面对挑战,驳斥林彪:“你是娃娃,你懂得什么” 414
三 飞夺泸定桥,“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 420
四 张国焘坚持南下,“红军行动处在最严重关头” 426
五 直罗镇战役:“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奠基之礼” 433
六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开创革命新的局面” 441
第10章 准备抗战 446
一 大变动前夜,“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 446
二 东征西征,“可否设想把网撒到京汉路上去” 450
三 接见外国记者,“我看你们到红区里来,是撞上大运啦” 459
四 争取张、杨,“我们要像姜子牙钓鱼一样,愿上钩者上钩” 475
五 联蒋抗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 480
六 处理西安事变,“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 485
七 致信各界人士,“区区救国之诚,谅蒙贤者深察” 490
八 总结经验,“从战争学习战争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496
九 著述“两论”,鼓励干部“要做一个勇敢而明智的英雄” 501
第11章 砥柱中流 513
一 面临民族危机,“惟有全国团结,才能战胜日本” 513
二 给干部敲警钟:“你这个‘少将’,还不如‘芝麻酱’和‘豆腐酱”, 517
三 礼遇梁漱溟,“我们今天的争论不必先作结论” 520
四 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是“从战术范围跑出来向战略敲门” 526
五 避免不利的决战,“百团大战还是游击性反攻” 530
六 科学预见,“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537
七 培养干部,“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会犯罪” 542
八 反对摩擦,“要共产党屈服,这大概是比上天还要困难些吧” 551
九 中国向何处去,“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570
第12章 建设文化 579
一 以文会友,“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579
二 告诫文艺界人士,“要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口和日本打仗” 584
三 引导报刊,“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588
四 调查研究,“请代我搜集反面意见” 598
五 指明方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609
第13章 战胜困难 621
一 靠什么战胜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621
二 整顿三风,“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632
三 审查干部,“本来是让你们洗个澡,结果灰锰氧放多了” 644
四 总结历史,“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648
五 精兵简政,“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 657
六 更加自信,“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664
第14章 确立地位 674
一 应对王明的挑战,“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 674
二 竭力挽救张国焘,“希早日归来,不胜祈盼” 680
三 不满王明专横,“我的命令不出这个窑洞” 684
四 清算右倾错误,“没有共产国际指示,六中全会还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689
五 实现权力顺利交接——“洛甫是不争权的” 696
六 统一全党指导思想,“不能提‘毛泽东主义”, 701
七 扩大我党影响,“欢迎赫尔利将军到延安来” 708
八 提倡五湖四海,“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 717
九 乘胜前进,打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