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莫利斯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21249891
  • 页数:7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充分结合无线通信研究和开发的最新进展,提供了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应用的权威概览。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无线通信原理、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书共29章。包括系统设计基本考虑、无线传播信道、通信收发信机信号处理、多址和高级系统方案及无线标准。既包括传统技术的深入分析,比如瑞利衰落、平坦衰落信道下的误码率,均衡等,又涵盖最新出现的技术主题,如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MIMO系统、认知无线电。同时还包括无线通信的主流技术标准,如蜂窝系统、无绳系统和无线局域网。

第一部分 引言 2

第1章 无线业务的应用和需求 2

1.1 历史 2

1.1.1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2

1.1.2 第一个系统 3

1.1.3 模拟蜂窝系统 4

1.1.4 GSM及世界范围的蜂窝革命 4

1.1.5 新无线系统及电信泡沫的爆裂 5

1.1.6 无线通信的复兴 6

1.2 业务类型 7

1.2.1 广播 7

1.2.2 寻呼 8

1.2.3 蜂窝电话 9

1.2.4 集群无线电 10

1.2.5 无绳电话 10

1.2.6 无线局域网 11

1.2.7 个域网 12

1.2.8 固定无线接入 12

1.2.9 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12

1.2.10 卫星蜂窝通信 13

1.3 业务需求 13

1.3.1 数据速率 14

1.3.2 覆盖范围和用户数目 14

1.3.3 移动性 15

1.3.4 能量消耗 16

1.3.5 频谱的使用 17

1.3.6 传输方向 18

1.3.7 服务质量 18

1.4 经济和社会因素 19

1.4.1 构建无线通信系统的经济条件 19

1.4.2 无线通信市场 20

1.4.3 行为影响力 21

第2章 无线通信的技术挑战 22

2.1 多径传播 23

2.1.1 衰落 23

2.1.2 符号间干扰 25

2.2 频谱限制 26

2.2.1 频率的分配 26

2.2.2 受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8

2.2.3 非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8

2.3 能量限制 29

2.4 用户移动性 30

第3章 噪声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31

3.1 引言 31

3.2 噪声受限系统 31

3.2.1 链路预算 33

3.3 干扰受限系统 36

第二部分 无线传播信道 40

第4章 传播机制 40

4.1 自由空间衰减 40

4.2 反射和透射 41

4.2.1 斯涅尔(Snell)定律 41

4.2.2 分层电介质结构的反射和透射 43

4.2.3 d-4 功率定律 45

4.3 绕射 46

4.3.1 单屏或楔形绕射 46

4.3.2 多屏绕射 50

4.4 粗糙表面的散射 54

4.4.1 基尔霍夫理论 54

4.4.2 微扰理论 55

4.5 波导 56

4.6 附录 56

深入阅读 56

第5章 无线信道的统计描述 57

5.1 概述 57

5.2 时不变两径模型 58

5.3 时变两径模型 60

5.4 不含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61

5.4.1 一个计算机实验 61

5.4.2 振幅与相位统计量的数学推导 64

5.4.3 瑞利分布的性质 65

5.4.4 瑞利分布场强的衰落余量 67

5.5 含有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68

5.5.1 一个计算机实验 68

5.5.2 振幅和相位分布的推导 69

5.5.3 Nakagami分布 71

5.6 多普勒谱 72

5.6.1 移动中的移动台的时变性 72

5.6.2 固定无线系统中的时变性 74

5.7 衰落的时间依赖性 75

5.7.1 电平通过率 75

5.7.2 平均衰落持续时间 76

5.7.3 随机频率调制 77

5.8 大尺度衰落 78

5.9 附录 81

深入阅读 81

第6章 宽带和方向性信道的特性 82

6.1 概述 82

6.2 时延色散的成因 82

6.2.1 两径模型 82

6.2.2 一般的情况 84

6.3 无线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86

6.3.1 确定性线性时变系统的特性 86

6.3.2 随机系统函数 87

6.4 WSSUS模型 88

6.4.1 广义平稳 88

6.4.2 非相关散射 89

6.4.3 WSSUS假设 89

6.4.4 抽头延迟线模型 90

6.5 精简参数 91

6.5.1 相关函数的积分 91

6.5.2 功率时延谱的矩 91

6.5.3 多普勒谱的矩 92

6.5.4 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93

6.5.5 窗参数 95

6.6 超宽带信道 96

6.6.1 具有大相对带宽的超宽带信号 96

6.6.2 具有大绝对带宽的超宽带信号 97

6.7 方向性描述 97

6.8 附录 100

深入阅读 100

第7章 信道模型 101

7.1 概述 101

7.2 窄带模型 102

7.2.1 小尺度和大尺度衰落模型 102

7.2.2 路径损耗模型 102

7.3.3 宽带模型 103

7.3.1 抽头延迟线模型 103

7.3.2 功率时延谱模型 104

7.3.3 射线和簇到达时间模型 105

7.3.4 标准化的信道模型 106

7.4 方向性模型 106

7.4.1 一般模型结构及因子分解 106

7.4.2 基站处的角度色散 107

7.4.3 移动台处的角度色散 107

7.4.4 极化 108

7.4.5 模型实现 108

7.4.6 标准化方向性模型 110

7.4.7 多输入多输出矩阵模型 111

7.5 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 111

7.5.1 射线发射 112

7.5.2 射线跟踪 113

7.5.3 有效性考虑 114

7.5.4 地理数据库 115

7.6 附录 115

深入阅读 115

第8章 信道探测 117

8.1 引言 117

8.1.1 信道探测的必要性 117

8.1.2 通用探测器结构 117

8.1.3 无线信道的可辨识性 119

8.1.4 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120

8.2 时域测量 121

8.2.1 冲激探测器 121

8.2.2 相关探测器 122

8.3 频域分析 123

8.4 改进的测量方法 123

8.4.1 扫描时延互相关器 123

8.4.2 逆滤波 124

8.4.3 平均 125

8.4.4 同步 126

8.4.5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 126

8.5 可分辨方向测量 127

8.5.1 接收阵列的数据模型 128

8.5.2 波束成形 129

8.5.3 高分辨率算法 130

8.5.4 多输入多输出测量 132

8.6 附录 133

深入阅读 133

第9章 天线 134

9.1 引言 134

9.1.1 天线的系统集成 134

9.1.2 天线参量特征 134

9.2 移动台天线 137

9.2.1 单极子和偶极子天线 137

9.2.2 螺旋天线 138

9.2.3 微带天线 139

9.2.4 平面倒F形天线 140

9.2.5 辐射耦合双L形天线 141

9.2.6 多波段天线 141

9.2.7 移动台天线的安置 141

9.3 基站天线 142

9.3.1 天线类型 142

9.3.2 阵列天线 142

9.3.3 改进天线方向图 143

9.3.4 环境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143

深入阅读 145

第三部分 收发信机和信号处理 149

第10章 无线通信链路结构 149

10.1 收发信机结构 149

10.2 简化模型 153

深入阅读 153

第11章 调制 154

11.1 概述 154

11.2 基本概念 155

11.2.1 脉冲幅度调制 155

11.2.2 多脉冲调制和连续相位调制 157

11.2.3 功率谱 158

11.2.4 信号空间图 159

11.3 几种重要的调制 161

11.3.1 二进制相移键控 161

11.3.2 正交相移键控QPSK 163

11.3.3 π/4-DQPSK 165

11.3.4 偏移正交相移键控 167

11.3.5 高阶调制 168

11.3.6 二进制频移键控 169

11.3.7 最小频移键控 171

11.3.8 最小频移键控的解调 173

11.3.9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174

11.3.10 脉冲位置调制 175

11.3.11 频谱效率小结 177

11.4 附录 177

深入阅读 177

第12章 解调 178

12.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解调器结构和差错率 178

12.1.1 信道模型和噪声 178

12.1.2 信号空间图及最佳接收机 179

12.1.3 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181

12.2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186

12.2.1 平均误比特率(经典的计算方法) 186

12.2.2 计算平均差错率的另一种方法 188

12.2.3 中断概率与平均错误概率 191

12.3 时延及频率色散衰落信道中的差错概率 192

12.3.1 差错基底的物理原因 192

12.3.2 采用群时延法计算差错基底 196

12.3.3 一般衰落信道:二次高斯变量法 197

12.3.4 误比特率 199

深入阅读 199

第13章 分集 200

13.1 引言 200

13.1.1 分集的原理 200

13.1.2 相关系数的定义 201

13.2 微分集 201

13.2.1 空间分集 202

13.2.2 时间分集 204

13.2.3 频率分集 205

13.2.4 角度分集 206

13.2.5 极化分集 207

13.3 宏分集和同播 207

13.4 信号的合并 208

13.4.1 选择式分集 208

13.4.2 开关分集 210

13.4.3 合并分集 211

13.5 在衰落信道中分集接收的差错率 215

13.5.1 平坦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215

13.5.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差错率 217

13.6 发射分集 219

13.6.1 具有信道状态信息的发射机分集 220

13.6.2 无信道状态信息的发射机分集 220

13.7 附录 221

深入阅读 221

第14章 信道编码 222

14.1 编码与信息论基础 222

14.1.1 编码历史与动机 222

14.1.2 信息论的基础概念 222

14.1.3 信道容量 224

14.1.4 功率与带宽的关系 225

14.1.5 与实际系统的关系 226

14.1.6 实际编码的分类 226

14.2 分组编码 227

14.2.1 引言 227

14.2.2 编码 228

14.2.3 译码 229

14.2.4 差错识别和纠正 230

14.2.5 级联码 231

14.3 卷积码 231

14.3.1 卷积码原理 231

14.3.2 维特比译码(经典表示) 233

14.3.3 维特比算法的改进 235

14.4 网格编码调制 236

14.4.1 基本原理 236

14.4.2 集分割 238

14.5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 240

14.6 Turbo码 241

14.6.1 引言 241

14.6.2 编码器 241

14.6.3 Turbo译码器 242

14.7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243

14.7.1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定义 244

14.7.2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编码 244

14.7.3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译码 245

14.7.4 性能改进 247

14.8 衰落信道的编码 248

14.8.1 交织 248

14.8.2 分组码 250

14.8.3 卷积码 250

14.8.4 级联码 251

14.8.5 衰落信道下的网格编码调制 251

14.9 衰落信道的信息论性能限 252

14.9.1 各态历经容量与中断容量 252

14.9.2 仅接收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的容量 253

14.9.3 CSIT和CSIR的容量——注水法 253

14.10 附录 254

深入阅读 254

第15章 语音编码 255

15.1 概述 255

15.1.1 语音电话作为对话多媒体业务 255

15.1.2 信源编码基础 255

15.1.3 语音编码器设计 256

15.2 语音 257

15.2.1 语音的产生 257

15.2.2 语言声学 258

15.2.3 语音感知 260

15.3 语音信号的随机模型 261

15.3.1 短时平稳模型 261

15.3.2 线性预测声码器(LPC) 262

15.3.3 正弦模型 264

15.3.4 谐波+噪声模型 264

15.3.5 循环平稳模型 264

15.4 量化和编码 265

15.4.1 标量量化 265

15.4.2 矢量量化 266

15.4.3 预编码中的噪声成形 268

15.4.4 合成分析 270

15.4.5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271

15.5 从语音传输到声音的远程呈现 272

15.5.1 语音激活检测 272

15.5.2 接收端增强 273

15.5.3 回声和噪声 273

15.5.4 远程呈现的业务增强 273

深入阅读 274

第16章 均衡器 275

16.1 引言 275

16.1.1 时域和频域均衡 275

16.1.2 信道和均衡器的模型 276

16.1.3 信道估计 277

16.2 线性均衡器 278

16.2.1 迫零均衡器 279

16.2.2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279

16.2.3 均方误差均衡器的自适应算法 281

16.2.4 其他线性结构 283

16.3 判决反馈均衡器 283

16.3.1 最小均方误差判决反馈均衡器 284

16.3.2 迫零判决反馈均衡器 285

16.4 最大似然序列估计:维特比检测器 285

16.5 均衡器结构的比较 287

16.6 分数间隔均衡器 288

16.7 盲均衡 288

16.7.1 简介 288

16.7.2 恒模算法 289

16.7.3 盲最大似然估计 289

16.7.4 使用二阶或高阶统计特性的算法 290

16.7.5 评价 290

16.8 附录 290

深入阅读 290

第四部分 多址和高级收发信机方案 293

第17章 多址和蜂窝原理 293

17.1 引言 293

17.2 频分多址 293

17.2.1 频率划分实现多址 293

17.2.2 中继增益 295

17.3 时分多址 298

17.4 分组无线电 299

17.4.1 ALOHA 300

17.4.2 载波侦听多址 301

17.4.3 分组预约多址 302

17.4.4 各方式之间的比较 302

17.4.5 分组无线电的路由问题 303

17.5 双工 304

17.6 蜂窝网络原理 305

17.6.1 重用距离 305

17.6.2 小区形状 305

17.6.3 六边形小区的小区规划 306

17.6.4 增加容量的方法 308

17.7 附录 310

深入阅读 310

第18章 扩展频谱系统 311

18.1 跳频多址 311

18.1.1 跳频原理 311

18.1.2 跳频多址(FHMA) 312

18.2 码分多址 313

18.2.1 直接序列扩频的基本原理 314

18.2.2 多址 315

18.2.3 数学表示 316

18.2.4 码分多址情况下的多径传播效应 317

18.2.5 同步 320

18.2.6 码族 320

18.3 蜂窝码分多址系统 324

18.3.1 码分多址原理回顾 324

18.3.2 功率控制 325

18.3.3 提升容量的方法 327

18.3.4 与其他多址方式的结合 328

18.4 多用户检测 328

18.4.1 简介 328

18.4.2 线性多用户检测 329

18.4.3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330

18.5 跳时脉冲无线电 332

18.5.1 简易脉冲无线电 332

18.5.2 跳时脉冲无线电 333

18.5.3 时间色散信道下的脉冲无线电 335

深入阅读 337

第19章 正交频分复用 338

19.1 引言 338

19.2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338

19.3 收发信机实现 339

19.4 频率选择性信道 340

19.4.1 循环前缀 341

19.4.2 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的性能 342

19.4.3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 344

19.5 信道估计 345

19.5.1 基于导频符号的方法 345

19.5.2 基于离散导频的方法 345

19.5.3 基于特征值分解的算法 346

19.6 峰平比 347

19.6.1 峰平比问题的起因 347

19.6.2 降低峰平比的方法 348

19.7 载波间干扰 349

19.8 自适应调制和容量 353

19.8.1 信道质量估计 353

19.8.2 参数自适应 353

19.8.3 选定参数信号发射 355

19.9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355

19.10 多载波码分多址 357

19.11 采用频域均衡的单载波调制 358

深入阅读 359

第20章 多天线系统 360

20.1 智能天线 360

20.1.1 什么是智能天线 360

20.1.2 目的 360

20.1.3 增大容量 361

20.1.4 接收机结构 363

20.1.5 天线权重调整算法 366

20.1.6 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 371

20.1.7 下行链路中的天线权重自适应算法 372

20.1.8 网络方面 374

20.1.9 多用户分集和随机波束成形 374

20.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376

20.2.1 简介 376

20.2.2 空分复用如何发挥作用 376

20.2.3 系统模型 377

20.2.4 信道状态信息 378

20.2.5 非衰落信道的容量 378

20.2.6 平坦衰落信道的容量 380

20.2.7 信道的影响 383

20.2.8 分层空时结构 387

20.2.9 分集 389

20.2.10 分集、波束成形增益和空分复用的权衡 391

20.2.11 MIMO反馈 392

20.3 多用户MIMO 395

20.3.1 性能限制 396

20.3.2 调度 397

20.3.3 上行链路线性预编码 397

20.3.4 下行链路线性预编码 398

20.3.5 闭环系统和量化反馈 401

20.3.6 基站协作 402

深入阅读 403

第21章 认知无线电 404

21.1 问题描述 404

21.2 认知收发信机结构 406

21.3 交织原理 407

21.4 频谱感知 408

21.4.1 分级系统中的频谱感知 408

21.4.2 探测器的类型 409

21.4.3 多节点检测 410

21.4.4 认知导频 411

21.5 频谱管理 412

21.5.1 频谱机会跟踪 412

21.6 频谱共享 412

21.6.1 引言 412

21.6.2 非合作博弈 412

21.6.3 部分合作博弈 413

21.6.4 集中式方案 414

21.7 填充式 415

21.8 下垫式分级接入:超宽带系统通信 416

深入阅读 420

第22章 中继、多跳和协作通信 421

22.1 引言与缘起 421

22.1.1 中继原理 421

22.2 中继基础 422

22.2.1 基本协议 422

22.2.2 译码转发 424

22.2.3 放大转发 426

22.2.4 压缩转发 427

22.3 多节点并行中继 427

22.3.1 中继选择 429

22.3.2 分布式波束成形 430

22.3.3 正交信道传输 431

22.3.4 分布式空时码 432

22.3.5 编码协作 432

22.3.6 喷泉码 435

22.4 多跳网络中的路由和资源分配 435

22.4.1 数学基础 436

22.4.2 路由协议的目标和分类 437

22.4.3 源路由 438

22.4.4 基于链路状态路由 439

22.4.5 距离向量路由 440

22.4.6 基于地理的路由 441

22.4.7 分级路由 442

22.4.8 节点移动性的影响 442

22.4.9 数据驱动路由 443

22.4.10 功率分配策略 444

22.4.11 多消息路由——随机网络优化 444

22.4.12 比例法则 447

22.5 协作网络中的路由和资源分配 448

22.5.1 分离边路由和任意路径路由 448

22.5.2 带有能量累积的路由 449

22.5.3 喷泉码 450

22.5.4 其他协作路由问题 451

22.5.5 比例法则 452

22.6 各种应用 453

22.6.1 专用中继 454

22.6.2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和用户协作 454

22.7 网络编码 455

22.7.1 双向中继 455

22.7.2 网络编码基础 456

22.7.3 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 457

22.7.4 干扰对准 457

深入阅读 458

第23章 视频编码 460

23.1 引言 460

23.1.1 数字视频表示和格式 460

23.1.2 视频编码结构 461

23.2 变换和量化 462

23.2.1 离散余弦变换 462

23.2.2 标量量化 463

23.3 预测 464

23.3.1 帧内预测 464

23.3.2 帧间预测 465

23.4 熵编码 466

23.4.1 哈夫曼编码 466

23.4.2 算术编码 467

23.5 视频编码标准 468

23.6 分层视频编码 469

23.6.1 可伸缩视频编码 469

23.6.2 多视角视频编码(MVC) 471

23.7 差错控制 471

23.7.1 传输层机制 471

23.7.2 视频容错编码 472

23.7.3 解码端错误掩盖 474

23.8 视频流 474

深入阅读 475

第五部分 标准的无线系统 479

第24章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479

24.1 历史回顾 479

24.2 系统概述 480

24.2.1 基站子系统 480

24.2.2 网络和交换子系统 481

24.2.3 运行支持子系统 482

24.3 空中接口 482

24.4 逻辑与物理信道 486

24.4.1 逻辑信道 486

24.4.2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映射 488

24.5 同步 490

24.5.1 频率同步 490

24.5.2 时间同步 491

24.5.3 定时提前 491

24.5.4 突发结构小结 492

24.6 编码 492

24.6.1 语音编码 492

24.6.2 信道编码 493

24.6.3 加密 495

24.6.4 跳频 496

24.7 均衡器 496

24.8 电路交换数据传输 498

24.9 建立连接和切换 498

24.9.1 识别号码 498

24.9.2 移动用户识别 499

24.9.3 建立连接的例子 500

24.9.4 不同类型切换举例 501

24.10 业务和计费 504

24.10.1 现有业务 504

24.10.2 计费 506

24.11 GSM术语 507

24.12 附录 510

深入阅读 510

第25章 IS-9 5和CDMA 2000 511

25.1 历史回顾 511

25.2 系统概述 511

25.3 空中接口 512

25.3.1 工作频段和双工方式 512

25.3.2 扩频和调制 512

25.3.3 功率控制 512

25.3.4 导频信号 513

25.4 编码 513

25.4.1 语音编码器 513

25.4.2 纠错编码 514

25.5 扩频和调制 515

25.5.1 长、短扩频码和Walsh码 515

25.5.2 上行链路扩频与调制 516

25.5.3 上行链路数据突发随机化和门控 517

25.5.4 下行链路扩频和调制 518

25.5.5 讨论 520

25.6 逻辑和物理信道 520

25.6.1 业务信道 520

25.6.2 接入信道 521

25.6.3 导频信道 521

25.6.4 同步信道 521

25.6.5 寻呼信道 521

25.6.6 功率控制子信道 522

25.6.7 将逻辑信道映射为物理信道 522

25.7 越区切换 522

25.8 附录 523

深入阅读 523

第26章 WCDMA/UMTS 524

26.1 历史回顾 524

26.2 系统概述 525

26.2.1 物理层概述 525

26.2.2 网络结构 525

26.2.3 层次蜂窝结构 527

26.2.4 数据速率和服务分类 527

26.3 空中接口 528

26.3.1 频带和双工 528

26.3.2 时域双工和频域双工的模式 528

26.3.3 无线频率相关的方面 528

26.4 物理和逻辑信道 530

26.4.1 逻辑信道 530

26.4.2 物理信道 531

26.5 语音编码、复用和信道编码 533

26.5.1 语音编码 533

26.5.2 复用和交织 534

26.6 扩谱和调制 537

26.6.1 帧结构、扩频码和沃尔氏-哈达曼(Walsh-Hadamard)码 537

26.6.2 上行链路 537

26.6.3 下行链路 541

26.7 物理层过程 543

26.7.1 小区搜索和同步 543

26.7.2 建立连接 544

26.7.3 功率控制 544

26.7.4 切换 545

26.7.5 过载控制 546

26.8 WCDMA术语 547

深入阅读 548

第27章 3GPP长期演进 549

27.1 引言 549

27.1.1 历史 549

27.1.2 目标 549

27.2 系统概述 550

27.2.1 频带和频谱灵活性 550

27.2.2 网络结构 552

27.2.3 协议结构 552

27.2.4 物理层和MAC层概述 553

27.3 物理层 554

27.3.1 帧、时隙和符号 554

27.3.2 调制 556

27.3.3 映射到物理资源——下行链路 557

27.3.4 映射到物理资源——上行链路 558

27.3.5 导频或参考信号 558

27.3.6 编码 562

27.3.7 多天线技术 563

27.4 逻辑和物理信道 565

27.4.1 数据映射到(逻辑)子信道 565

27.4.2 同步信号 566

27.4.3 广播信道 567

27.4.4 与下行共享信道有关的控制信道综述 568

27.4.5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568

27.4.6 物理HARQ指示信道 568

27.4.7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568

27.4.8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570

27.4.9 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的控制信号的一般性质 571

27.4.10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571

27.4.11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572

27.5 物理层过程 573

27.5.1 建立连接 573

27.5.2 重传和可靠性 574

27.5.3 调度 575

27.5.4 功率控制 575

27.5.5 切换 575

27.6 LTE术语 576

深入阅读 577

第28章 WiMAX/IEEE 802.16 578

28.1 引言 578

28.1.1 历史 578

28.1.2 WiMAX与现有的蜂窝系统 579

28.2 系统概述 579

28.2.1 物理层概述 579

28.2.2 频带 580

28.2.3 媒体接入控制层概述 580

28.2.4 网络结构 581

28.3 调制与编码 582

28.3.1 调制 582

28.3.2 编码 583

28.4 逻辑和物理信道 585

28.4.1 帧和区域 585

28.4.2 帧结构的细节 585

28.4.3 数据到(逻辑)子信道的映射 587

28.4.4 前导和导频的原则 587

28.4.5 PUSC 588

28.4.6 TUSC 593

28.4.7 FUSC 593

28.4.8 AMC 595

28.4.9 信道探测 595

28.5 多天线技术 596

28.5.1 空时编码和空间复用 596

28.5.2 MIMO预编码 598

28.5.3 MIMO中的SDMA和软切换 599

28.6 链路控制 599

28.6.1 建立连接 599

28.6.2 调度和资源请求 600

28.6.3 服务质量 601

28.6.4 功率控制 601

28.6.5 切换和移动性支持 601

28.6.6 节约功率 602

28.7 WiMAX术语 603

深入阅读 603

第29章 无线局域网 604

29.1 引言 604

29.1.1 历史 604

29.1.2 应用 605

29.1.3 媒体接入控制层与物理层的关系 606

29.2 802.11 a/g——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局域网 606

29.2.1 频段 607

29.2.2 调制与编码 608

29.2.3 头部 609

29.2.4 同步和信道估计 610

29.3 IEEE 802.11 n 610

29.3.1 概述 610

29.3.2 调制和编码 611

29.3.3 多天线技术 612

29.3.4 20 MHz或40 MHz信道 613

29.3.5 帧头和前导 614

29.3.6 信道估计 615

29.4 802.11 无线局域网中的分组传输 616

29.4.1 通用MAC结构 616

29.4.2 帧格式 617

29.4.3 分组无线电多址 617

29.5 无线局域网的其他选择和未来的发展 619

29.6 WLAN术语 619

深入阅读 620

第30章 习题 621

参考文献 655

缩略词表 679

符号表 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