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作生产率层次结构理论及其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昌钧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30424778
  • 页数:1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的总结。内容包括:(1)给出了以结构化和规范化为标准的知识工作界定准则,提出岗位知识含量的概念并设计了多种测度的工具和方法,对具体岗位进行了测量,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2)构建了一种描述知识工作过程中结构特征的表达工具--结构树;提出反映知识工作结构化程度的”结构熵”概念。(3)分析揭示了影响知识工作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规律;同时还给出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两种评价方法;(4)对于知识工作中的创新规律,从知识工作的本源--信息,知识和行为规律进行探讨,并从认知视角揭示了知识工作中的创新机理。本书还把上述理论成果在一些企业进行了应用研究,取得了实际成效。对照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文献。

第1章 生产率的历史演进——从体力工作到知识工作 1

1.1 时代的变革和生产率内涵的拓展 1

1.2 知识工作者的兴起和管理科学面临的历史使命 3

1.3 知识工作生产率之谜 6

1.4 花蕾初绽——成果简介 7

注释 9

第2章 知识工作的界定及界定准则 11

2.1 知识工作者与知识工作概念的区分 11

2.2 知识工作定义和界定的困惑 12

2.3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启示 14

2.4 知识工作界定准则的探讨 15

2.4.1 工作的程序性和规范性 15

2.4.2 程序性和规范性作为知识工作界定准则的补充说明 18

注释 18

第3章 工作岗位的知识含量测定 21

3.1 岗位知识含量的概念分析 21

3.2 PAQ职务分析问卷的改造及调研样本 22

3.2.1 PAQ问卷的改造 22

3.2.2 样本及问卷调查 24

3.3 岗位知识含量的测定 24

3.3.1 测定方法Ⅰ——岗位知识含量指标体系法 24

3.3.2 测定方法Ⅱ——岗位知识特征值分析法 31

3.3.3 两种方法有效度比较及若干说明 38

3.4 不同知识含量岗位工作元素差异性分析 39

3.5 本章小结 44

注释 44

附录 45

附录1 《工作岗位知识含量调查问卷》 45

附录2 全部样本岗位的知识含量值指标的计算值 57

附录3 样本岗位的知识特征值 59

附录4 全部样本岗位的结构化程度、知识含量的经验估算和判别预测 61

第4章 知识工作结构分析及表征方法 64

4.1 知识工作结构性特点分析 64

4.2 知识工作的结构模型表征 66

4.3 知识工作结构的熵分析 67

4.4 结构熵的实例分析 68

4.5 工作结构化对生产率作用的实证研究 71

4.5.1 工作结构化与生产率关系的理论假设 72

4.5.2 实证分析 73

4.6 知识工作结构树的关键路径探讨 75

4.6.1 分析工作结构树的若干名词概念 75

4.6.2 确定关键路径的算法 76

4.6.3 权化结构树应用的案例 77

注释 82

附录 83

附录1 权化工作结构树问卷模板 83

附录2 A产品经理权化工作结构树 84

附录3 B产品经理权化工作结构树 87

第5章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量 90

5.1 生产率测量的文献综述 90

5.2 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研究现状 92

5.2.1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量维度 92

5.2.2 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不同视角和思路 93

5.2.3 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94

5.2.4 小结——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的困难 95

5.3 测量方法Ⅰ——生产率构成分解法 97

5.3.1 测量方法的若干原则和思路 97

5.3.2 数理表征模型的构建 99

5.4 测量方法Ⅱ——多属性效用测度模型 101

5.4.1 基于效用的生产率测量方法的合理性 101

5.4.2 多属性效用测量模型 102

5.4.3 多属性效用评估的步骤及在样本中的测试 104

5.4.4 对于多属性效用评价的小结 105

注释 106

附录 知识工作生产率效用评估模型的实验工具(中文版) 107

第6章 信息、知识和创新——知识工作源头的探讨 110

6.1 信息和知识的概念及其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 110

6.1.1 知识概念的界定 110

6.1.2 信息向知识的转变——信息效用 111

6.1.3 知识与主观概率 114

6.1.4 知识与员工的创新行为 116

6.2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基于认知视角的探讨 117

6.2.1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简介 117

6.2.2 体验——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换 119

6.2.3 隐喻——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 120

6.2.4 逻辑思维——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 122

6.2.5 再体验——显性知识的内在化 123

6.2.6 小结——基于认知的创新模型 124

6.3 信息技术在知识工作创新中的作用 124

6.3.1 信息技术的分类及功能 124

6.3.2 信息技术对创新过程中认知行为的作用 127

6.4 理论概括及实证 128

6.4.1 理论假设和实证方案的设计 128

6.4.2 实证方案的实施 130

6.4.3 分析及结论 130

注释 131

第7章 应用案例 136

7.1 某保洁服务公司案例分析 136

7.1.1 保洁服务团队的工作特征 137

7.1.2 保洁服务团队岗位知识含量分析 138

7.1.3 两家保洁服务团队的生产率分析 139

7.1.4 两家保洁服务团队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分析 142

7.2 某电脑绘图公司案例分析 146

7.2.1 建筑部团队的知识工作特征 146

7.2.2 公司岗位知识含量分析 147

7.2.3 项目团队的生产率因素分析 148

7.3 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150

7.3.1 公司知识工作团队的特征 151

7.3.2 公司岗位知识含量分析 151

7.3.3 公司知识团队工作的生产率因素分析 152

7.4 知识工作结构树的应用案例 154

7.4.1 广告部总经理的招聘甄选 155

7.4.2 在优秀员工知识传播及培训中的应用 155

7.4.3 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58

7.5 小结 159

注释 160

附录 161

附录1 保洁服务公司员工和主管经常运用的工作元素比较 161

附录2 C公司(电脑绘图公司)员工和项目负责人经常使用的工作元素比较 162

附录3 C公司(电脑绘图公司)生产率因素问卷 164

附录4 D公司影响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问卷 165

附录5 E公司医院事业部办事处主任王某填写的工作结构树 168

附录6 E公司医院事业部办事处主任刘某填写的工作结构树 171

第8章 全书总结 175

8.1 理论概括——知识工作的层次结构理论 175

8.2 研究的不足 176

8.3 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177

注释 178

参考文献 179

后记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