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立窑车间生产工艺流程 1
一、生料供给 2
二、生料成球 4
三、熟料煅烧 4
四、熟料破碎与输送 5
五、空气供给与净化 6
第二节 立窑热工特性 6
一、立窑内燃料燃烧特点 6
二、立窑内传热特点 6
三、立窑内温度场 6
四、立窑的热力强度 6
五、立窑的热效率 6
第三节 立窑煅烧工艺改革 7
一、普通煅烧工艺 7
二、差热煅烧工艺 7
三、等温煅烧工艺 7
四、复合矿化剂加速煅烧 8
五、立窑闭门煅烧工艺 8
第四节 立窑煅烧技术经济分析 8
一、立窑的特点 8
二、我国立窑发展状况 9
三、我国立窑正面临战略性的挑战 9
四、立窑的工艺前景 10
练习思考题 11
第二章 立窑的结构 12
第一节 立窑系统的组成 12
一、立窑的种类 12
二、普通立窑的组成及其特点 12
三、机械立窑的组成及其特点 13
四、自动化立窑的组成及其特点 14
第二节 窑体的结构 14
一、窑体的内部形状 14
二、窑体的组成与技术要求 15
三、窑体的结构参数 17
四、立窑喇叭口设计计算方法 18
第三节 窑衬及其砌筑 19
一、隔热保温材料的填充 19
二、耐火砖的选配 20
三、耐火胶泥的制备 20
四、耐火砖的砌筑 21
第四节 立窑的卸料装置 22
一、普通立窑的卸料装置 22
二、机械立窑的卸料装置 22
第五节 立窑的附属装置 25
一、机械加料装置 25
二、排气装置 26
三、鼓风装置 27
四、传动装置 28
五、卸料密封装置 30
六、自动监测装置 30
练习思考题 31
第三章 熟料形成的化学原理 32
第一节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32
一、熟料的矿物组成 32
二、熟料的化学组成 35
三、熟料的率值 37
第二节 熟料的形成过程 39
一、立窑的煅烧工艺带的划分 39
二、熟料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0
第三节 碳酸盐分解动力学 42
一、碳酸盐分解过程 43
二、碳酸盐分解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43
三、碳酸钙分解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45
第四节 固相反应动力学 45
一、相的基本概念 45
二、固相反应的机理 46
三、动力学方程推导 49
四、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50
五、硅酸盐熟料的固相反应程序 53
第五节 熟料烧成动力学 54
一、石灰吸收过程 54
二、烧成反应的特点 54
三、熟料液相 55
四、氧化钙溶解动力学 60
五、加速烧成反应的工艺措施 61
第六节 水泥熟料形成的热化学 62
一、熟料形成过程的热效应 62
二 熟料矿物的形成热 62
三、熟料形成的理论热耗 63
练习思考题 64
第四章 立窑煅烧的工艺原理 66
第一节 立窑内物料的运动 66
一、立窑内料球受力分析 66
二、窑内各带物料运动的形式及特点 67
三、物料运动的速度 68
四、影响物料运动的因素 69
第二节 立窑内气流的运动 69
一、立窑内气流运动的特点 69
二、窑内气流的阻力 70
三、窑内气流的分布 73
四、改善立窑通风的工艺措施 75
第三节 燃料在立窑内的燃烧 76
一、燃料在立窑内的燃烧过程 76
二、完全燃烧的工艺条件 78
三、燃料燃烧与熟料煅烧的关系 82
四、燃料燃烧计算 83
第四节 立窑内的传热 89
一、传热的基本知识 89
二、立窑内各带的传热 95
三、强化传热的工艺措施 95
练习思考题 97
第五章 正常煅烧的技术条件 99
第一节 生料质量与正常煅烧 99
一、原料品质对煅烧的影响 99
二、生料化学组成及其均化度对煅烧的影响 103
三、生料细度对煅烧的影响 106
第二节 生料球质量与正常煅烧 107
一、立窑煅烧对生料球的质量要求 107
二、生料成球的工艺过程 108
三、影响生料成球质量的因素 108
四、预加水成球工艺 110
五、成球操作控制要点 112
第三节 立窑结构与正常煅烧 113
一、立窑窑体结构与煅烧的关系 113
二、卸料装置与煅烧的关系 117
三、立窑通风性能与煅烧的关系 118
四、新型立窑初探 119
第四节 立窑用煤与正常煅烧 123
一、燃煤品质与煅烧的关系 123
二、煤粉细度与煅烧的关系 124
三、配煤与煅烧的关系 124
第五节 矿化剂加速煅烧 126
一、水泥矿化剂的种类 126
二、矿化剂的作用机理 126
三、复合矿化剂的作用机理 129
四、关于烧成温度的讨论 132
五、使用复合矿化剂的技术经济效果 135
练习思考题 135
第六章 看火基本操作 138
第一节 开窑点火 138
一、开窑前的准备工作 138
二、试车 138
三、烘窑 139
四、点火 141
第二节 看火操作基本方法 143
一、立窑煅烧操作方法 143
二、立窑看火方法 145
第三节 正常煅烧操作方法 149
一、加料操作 149
二、卸料操作 151
三、用风操作 154
四、综合操作 156
五、停窑操作 159
第四节 立窑煅烧操作经验 159
一、料变我变操作方法 159
二、八字煅烧操作方法 163
三、底火状况判别法 164
第五节 煅烧操作新方法 165
一、立窑的煅烧工艺特点 165
二、新操作方法的优点 166
练习思考题 168
第七章 立窑煅烧不正常窑况 170
第一节 中间火深 170
一、中间火深的症状 170
二、中间火深的成因 171
三、中间火深的危害 172
四、转化处理措施 172
第二节 偏火 174
一、偏火的症状 174
二、偏火的成因 175
三、偏火的危害 176
四、偏火的判断方法 176
五、偏火的转化处理 176
第三节 龇火 177
一、龇火的症状 177
二、龇火的成因 178
三、龇火的危害 178
四、龇火的预兆 179
五、龇火的转化处理 179
第四节 垮边、抽心、塌窑 180
一、垮边、抽心、塌窑的症状 180
二、垮边、抽心、塌窑的成因 181
三、垮边、抽心、塌窑的危害 182
四、垮边、抽心、塌窑的处理 182
五、处理垮边、抽心、塌窑后的操作 183
第五节 粘边、结圈、炼窑 183
一、粘边、结圈、炼窑的症状 183
二、粘边、结圈、炼窑的成因 184
三、粘边、结圈、炼窑的预防及处理 184
第六节 架窑 185
一、架窑的症状 185
二、架窑的原因 185
三、架窑的处理 186
第七节 立窑窑喷事故 187
一、窑喷及其分类 187
二、一般窑喷的成因 188
三、一般窑喷的预防 189
四、一氧化碳爆炸窑喷的研究 190
五、典型窑喷事故实例分析 194
六、机立窑窑喷爆炸机理的探讨 197
练习思考题 200
第八章 立窑煅烧新工艺 202
第一节 机立窑闭门操作 202
一、机立窑闭门操作工艺 202
二、闭门操作自动控制 203
三、闭门操作与安全煅烧 204
第二节 立窑闭门操作技术措施 205
一、改革生产工艺与设备 205
二、加强质量管理 206
三、改进操作方法 206
四、仪器仪表的选用 207
五、综合技术经济效益 208
第三节 立窑煅烧自动化技术探讨 208
一、立窑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208
二、实现立窑闭门操作的关键 208
三、立窑煅烧过程的微机自动控制 209
四、立窑应用微机实现闭门操作的社会经济效益 212
五、应用微机控制实行闭门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213
第四节 立窑等温煅烧技术 214
一、等温煅烧技术的研究过程 214
二、立窑等温煅烧技术原理 215
三、立窑等温煅烧技术经济效益 216
四、立窑煅烧等速卸料 217
第五节 黑生料立式分解炉煅烧 218
一、黑生料立式分解炉烧成工艺过程 218
二、黑生料立式分解炉的工艺热工特性 218
三、黑生料立式分解炉烧成系统特点 220
练习思考题 222
第九章 立窑熟料质量分析 223
第一节 立窑熟料质量要求 223
一、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 223
二、熟料的标号 223
三、熟料的煅烧程度 223
四、熟料的显微结构 223
五、熟料平均标号计算方法 224
第二节 熟料质量的外观分析 226
一、优良熟料 226
二、还原熟料 226
三、欠烧生烧料 227
四、粉化料 227
第三节 熟料质量的物理检验 229
一、简易物理检验 229
二、熟料的常规物理检验 229
三、熟料特性物理检验 231
四、高温法快速测定熟料强度 231
第四节 熟料质量的化学分析 232
一、熟料的化学分析项目 232
二、由熟料矿物组成或率值推算熟料的强度和标号 233
三、化学法直接测定熟料的强度 235
第五节 熟料质量的岩相分析 235
一、熟料的矿物组成 236
二、熟料显微结构的基本类型 238
三、熟料显微结构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239
四、煅烧工艺条件对熟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240
五、立窑水泥熟料显微结构的特征 241
六、立窑熟料外观、显微结构与强度的关系 243
练习思考题 244
第十章 立窑热工标定 246
第一节 概述 246
一、立窑热工标定的目的意义 246
二、立窑热工标定的实施要求与组织形式 246
第二节 热工标定的要求及项目 247
一、热平衡区域 247
二、热工标定的要求及项目 247
第三节 立窑热工标定测定 249
一、烟囱部分的测量 249
二、窑面部分的测量 256
三、窑内部分的测量 258
四、窑下部分的测量 261
五、单项目点的测量 262
六、物理及化验分析部分的测定 263
七、热工标定的使用仪器与药品 269
第四节 立窑热工标定计算 273
一、单项计算 273
二、全窑物料平衡 277
三、全窑热平衡 279
练习思考题 284
附录 287
一、立窑煅烧操作安全规程 287
二、立窑中级看火工培训教学大纲 299
三、立窑高级看火工培训教学大纲 305
四、《立窑煅烧工艺技术》学习指导 313
五、附表 339
主要参考资料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