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原理与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东编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48215967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第一章“导论”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形成与演替、现状及问题,接着从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原则、方法及其模式(第二、三、四章);基于此基础论述了构建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原理(第五章)及其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第六章)。具体实例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代表简要介绍稻田生物多样性构建的生态效应(第七章)。第八章侧重从病理学方面介绍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控病、增产效应。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农田景观格局演替与可持续农田景观恢复布局。第十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可持续观光农业景观构建。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形成与演替 1

一、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1

二、农业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 2

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3

四、科学技术的影响 3

五、政策与体制的影响 4

六、社会文化与传统风俗的影响 4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形成与演替的几种主要类型 4

一、封闭型 4

二、传统文化主导型 5

三、经济—技术主导型 5

四、资源限制型 5

五、政策诱导型 5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空间分布格局 6

一、梯度分布 6

二、随机镶嵌状分布格局 6

三、孤岛状分布格局 7

四、线带状分布格局 7

第四节 与时俱进构建农业生态系统新模式 7

一、破除传统思维束缚 7

二、构建农业生产组织新形式 8

第二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原则 10

第一节 品种多样性构建的原则 10

一、品种选择原则 10

二、品种搭配原则 11

三、播期调整原则 11

四、栽培管理原则 11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构建的原则 12

一、生态适应性原则 12

二、特征特性对应互补原则 13

三、单、双子叶作物结合原则 14

四、习性互补原则 14

五、生育期长、短互补原则 14

六、趋利避害原则 14

七、病原不重叠原则 15

八、经济效益高于单作原则 15

第三节 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的原则 15

一、区域适宜性原则 17

二、整体性与实用性原则 18

三、市场与循环经济导向原则 18

四、可持续性原则 19

五、科学性原则 19

六、循环利用原则 20

第四节 农业景观多样性构建的原则 20

一、景观异质性原则 21

二、继承自然原则 22

三、关键点调控原则 22

四、因地制宜原则 22

五、作物相生异病原则 23

六、社会满意原则 23

第三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方法 25

第一节 品种多样性构建的方法 25

一、品种空间布局法 25

二、品种时间布局法 26

三、品种时空布局——多品种混合间栽 28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构建的方法 28

一、确定密度 29

二、确定行数、株行距的幅宽 30

三、确定间距 31

四、确定带宽 31

五、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32

六、加强水肥管理 32

七、综合防治病虫害 32

八、早熟早收 33

第三节 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的方法 33

一、系统环境辨识与诊断 33

二、系统综合分析与方案设计 34

三、系统评价与优选 34

四、方案实施与反馈 34

第四节 农业景观多样性构建的方法 35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35

二、构建目标的确定 39

三、具体实施方法 39

第四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模式 56

第一节 品种多样性构建的模式 56

一、抗性品种单作模式 56

二、多品种混合种植和条带状、斑块状相间种植模式 57

三、多系品种模式 58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构建的模式 60

一、玉米马铃薯多样性优化种植控病增产技术 60

二、烤烟玉米(马铃薯)时空优化种植控病增产技术 62

三、蔗前玉米(马铃薯)时空优化种植原理与方法 63

第三节 生态系统及景观多样性构建的模式 66

一、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目标 66

二、干热区农业景观区划 67

三、选择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67

四、持续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 68

第五章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 71

第一节 石油农业单一种植的生态负效应 71

第二节 传统农业的生态正效应 72

第三节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可行性 74

第四节 构建和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75

一、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 76

二、构建农田物种多样性 76

三、构建农田种内遗传多样性 77

第五节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原理 78

一、群体异质效应 78

二、稀释效应 78

三、微生态效应 78

四、诱导抗性效应 78

五、物理阻隔效应 79

六、生理学效应 79

七、化感效应 79

第六章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交叉学科基础理论 82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基础 82

一、植物病害三角理论 82

二、基因对基因抗病学说 83

三、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 89

四、病原群体遗传结构复杂化 96

第二节 生态学基础 98

一、农田生态环境与作物病害流行 99

二、水稻遗传多样性间作对田间光照的影响 101

三、遗传多样性种植对温度的影响 105

四、水稻遗传多样性对田间湿度的影响 109

五、水稻遗传多样性对田间通风状况的影响 113

六、水稻遗传多样性对病原菌孢子传播的影响 115

第三节 营养学和生理学基础 116

一、间作对水稻茎秆和叶片中氮含量的影响 117

二、间作对水稻茎秆和叶片中硅含量的影响 117

第四节 物理阻隔基础 124

第五节 化感基础 125

第六节 结语 127

第七章 稻田生物多样性构建的生态效应 137

第一节 创建稻田物种多样性 137

一、构建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 137

二、构建作物多样性稻作系统 140

第二节 构建稻作系统遗传多样性 140

第八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构建的控病、增产效应 145

第一节 品种遗传多样性构建的控病效应 146

一、构建抗病基因多样性的控病效应 147

二、品种多样性种植体系构建的控病效应 151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构建的控病效应 168

一、物种多样性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果 169

二、物种多样性错峰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174

第三节 作物多样性轮作对病害的防治 178

一、轮作对作物病害的防治 178

二、轮作方式对病害防效的影响 181

第九章 农田景观格局演替与可持续农田景观恢复布局 187

第一节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187

一、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87

二、长期集中连片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88

三、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88

四、未来“天地人和”农田景观格局发展趋势 188

第二节 现代农田景观演变的过程 189

一、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89

二、现代农田景观格局 189

第三节 农田景观演变影响的驱动力 190

一、人类活动对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190

二、自然环境变化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 191

第四节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调控与恢复 191

一、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调控 192

二、农田景观格局恢复 192

三、国外农田边界景观格局恢复 195

第十章 现代可持续观光农业景观构建 203

第一节 观光农业与景观生态 203

一、观光农业(Agri-tourism) 203

二、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203

三、观光农业的景观生态设计 204

第二节 观光农业景观的特征 204

一、多功能 204

二、生态性 205

三、地方性 205

四、主题性 205

第三节 观光农业的景观生态结构 206

一、斑块 206

二、廊道 207

三、基质 207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观光农业景观设计 208

一、种植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208

二、林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209

三、牧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211

四、渔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211

五、综合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212

第五节 日本种植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