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3
第一章 语篇连贯研究回顾与前瞻 3
1.0 引言 3
1.1 理论简评 3
1.2 语篇连贯的条件 7
1.2.1 文化语境 7
1.2.2 认知模式 8
1.2.3 情景语境 8
1.2.4 心理思维 9
1.2.5 语义联系与相关性 10
1.3 形式衔接手段 10
1.3.1 非结构性衔接 11
1.3.2 主位结构 11
1.3.3 信息结构 11
1.3.4 及物性 11
1.3.5 语气结构 12
1.3.6 语音语调 12
1.4 评论 13
1.5 存在的问题 15
1.5.1 连贯概念没有理论化 16
1.5.2 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没有理清 16
1.5.3 总体理论框架没有形成 16
1.5.4 具体化程度不够 16
1.6 发展趋向 17
1.6.1 语篇连贯概念研究 17
1.6.2 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17
1.6.3 微观研究 17
1.6.4 应用研究 17
1.7 结语 18
第二章 连贯概念理论研究 19
2.1 连贯概念意义探源 19
2.2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0
2.2.1 衔接概念的定位 21
2.2.2 衔接的范围 21
2.2.3 语域的作用 30
2.3 连贯概念的理论定位 32
2.4 连贯概念的特点 34
2.5 结语 36
第二部分 语篇连贯的外部因素 41
第三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语篇连贯 41
3.0 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 41
3.1 社会文化因素 42
3.2 语类 46
3.3 情景语境 53
3.3.1 话语范围 54
3.3.2 话语基调 57
3.3.3 话语方式 62
3.4 语域 65
3.5 结语 66
第四章 心理认知因素与语篇连贯 68
4.0 从心理认知角度看语篇 68
4.1 连贯是一种心理表现 69
4.1.1 线性连贯 69
4.1.2 整体连贯 75
4.2 整体连贯与语境连贯 83
4.3 编码过程:语篇总是连贯的 87
4.4 解码过程:不同听话者对语篇连贯的不同解释 88
4.5 结语 92
第三部分 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衔接机制研究 97
第五章 语篇衔接的范围及类型 97
5.1 衔接研究回顾 97
5.2 衔接的意义特点 101
5.3 衔接的方式 105
5.3.1 语篇内的衔接关系 105
5.3.2 语篇与语境间的衔接关系 108
5.4 衔接的形式机制 109
5.5 结语 109
第六章 语篇的衔接关系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113
6.1 线性关系 113
6.1.1 结构成分线性衔接关系 116
6.1.2 项目之间的多重关系性 117
6.1.3 结构性衔接关系 119
6.2 层级性 123
6.3 语类结构的作用 127
6.4 信息分布 130
6.5 主位推进程序 132
6.6 非言语手段实现的意义 134
6.7 语篇意义的相关性与完整性 139
6.8 结语 146
第七章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的程度 148
7.1 衔接纽带的类型 148
7.1.1 距离区分的衔接纽带 148
7.1.2 显性纽带和隐性纽带 150
7.1.3 区域纽带和整体纽带 151
7.1.4 衔接链的形成和交互作用 153
7.2 衔接力 155
7.3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 161
7.3.1 语境依赖性 161
7.3.2 衔接力与语境依赖性 163
7.3.3 衔接纽带的类型与语篇连贯 165
7.3.4 衔接项目的数量与语篇连贯 166
7.4 结语 169
第八章 衔接原则与语言交际 170
8.0 引言 170
8.1 语篇内部的衔接原则 170
8.1.1 指称与词汇衔接 171
8.1.2 替代与省略 178
8.1.3 连接 181
8.2 语篇与语境之间衔接动因与表现形式 186
8.3 衔接原则之间的交互作用 191
8.3.1 主次优先 191
8.3.2 交际效率优先 192
8.3.3 修辞效果优先 193
8.3.4 形式规则优先 194
8.3.5 情景语境决定语篇的衔接方式 195
8.4 结语 197
第四部分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应用 201
第九章 语篇连贯理论与文体学 201
9.1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模式 201
9.2 文体学理论模式 204
9.3 两种模式的比较 205
9.4 衔接机制所体现的文体特色 207
9.5 对比分析 208
9.5.1 语篇衔接分析 208
9.5.2 简略比较 221
9.6 小结 222
第十章 语篇连贯与翻译 223
10.0 翻译的类型 223
10.1 翻译与连贯 227
10.1.1 对原语语篇影响连贯的因素进行分析 227
10.1.2 对目标语语篇的先行研究 232
10.1.3 确定翻译的方式 234
10.2 连贯对等实现的条件 236
10.3 衔接手段的对等 237
10.3.1 非结构衔接 238
10.3.2 结构衔接 239
10.4 结语 243
第十一章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244
11.0 外语教学的目标 244
11.1 连贯与衔接 250
11.2 外语教学 251
11.2.1 描述语篇的文化背景 252
11.2.2 描述语篇的情景语境 253
11.2.3 分析语篇的外指衔接 254
11.2.4 分析语篇的非结构衔接 255
11.2.5 分析语篇的结构衔接 256
11.2.6 分析语篇的结构:语篇部分之间的衔接关系 260
11.2.7 教授语篇衔接的规律和机制 260
11.2.8 训练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敏感程度 263
11.3 结语 265
第十二章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267
12.0 其他相关学科 267
12.1 语言习得与语言发展 267
12.2 听力与写作 270
12.2.1 听力 270
12.2.2 写作 272
12.3 计算机与互联网 275
12.4 社会语言学研究 280
12.5 心理语言学研究 282
12.5.1 语言能力的天生性和后天性 283
12.5.2 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 285
12.5.3 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 286
总参考书目 289
附录一:英汉术语对照表 295
附录二:汉英术语对照表 300
附录三:英汉作者姓名对照表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