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0.1 巴赫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
0.2 思维范式的历史性转换与巴赫金的思考 27
第一章 巴赫金主体间性美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5
1.1 求学时期见证“白银时代”的终结 46
1.2 对苏联哲学的反映论氛围和独白化倾向的思考 50
第二章 巴赫金的思想体系 76
2.1 巴赫金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的哲学和文化基础 76
2.2 巴赫金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的发展分期 97
第三章 面向他人、朝向未来而不断生成的主体间性 106
3.1 主体在可能性和未完成性中展开 107
3.2 外位性:自我与他人的双向敞开 130
3.3 对突破封闭性的执著追求 164
第四章 “我和你”: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217
4.1 对创作者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的关注 219
4.2 对主体间广阔视界的追求 229
第五章 狂欢:对独白世界的美学反抗 261
5.1 范畴的递进:从狂欢节到狂欢化 262
5.2 “笑”:再生性的重构力量 280
5.3 民间文化的原生力及其局限性 316
结语:大时代的深切思考 360
参考文献 364
跋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