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3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4
1.3.1 基本概念界定 4
1.3.2 研究范围 6
1.4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7
1.4.1 研究思路 7
1.4.2 基本内容 8
1.5 本书的研究方法 11
1.5.1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1
1.5.2 案例分析方法 11
1.5.3 数理分析方法 12
1.6 本书的创新点和不足 12
1.6.1 本书的创新点 12
1.6.2 本书的不足 13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4
2.1 政府经济职能 14
2.1.1 “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14
2.1.2 “看不见的手”——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26
2.1.3 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 32
2.2 经济体制与政府经济职能 37
2.2.1 政府经济职能的制约因素 37
2.2.2 我国的经济体制与中央政府经济职能 40
2.3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变迁的研究 46
2.3.1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变迁的第一种研究取向 46
2.3.2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变迁的第二种研究取向 48
2.3.3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变迁的第三种研究取向 50
2.4 关于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研究 52
2.4.1 对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第一种观点 52
2.4.2 对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第二种观点 54
2.4.3 对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第三种观点 55
2.5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政问题的研究 57
3 我国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变迁 61
3.1 理论分析框架 62
3.1.1 文书制度安排对乡镇政府的影响 62
3.1.2 激励机制设计对乡镇政府目标函数的影响 62
3.1.3 公共资源对乡镇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 63
3.1.4 公共决策与集体决策、私人决策的博弈 64
3.1.5 产品市场分析 67
3.2 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分析 68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镇政府经济职能 68
3.2.2 合作化运动时期的乡镇政府经济职能 72
3.2.3 人民公社的主要经济职能 76
3.2.4 农村改革后的乡镇政府经济职能 87
3.3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案例分析 92
3.3.1 调研地基本情况 93
3.3.2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问卷调查 95
3.3.3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案例调查 103
4 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 120
4.1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理论分析 121
4.2 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 123
4.3 农村公共产品的筹资责任划分的原则 130
4.4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 132
4.4.1 乡镇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133
4.4.2 乡镇政府的积极经济职能 135
5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分析 137
5.1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表现 138
5.1.1 私人产品市场上的经济职能错位 138
5.1.2 公共产品市场上的经济职能错位 140
5.2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经济学分析 142
5.2.1 基本假定 143
5.2.2 基于库诺特—纳什均衡的乡镇官员行为模型 144
5.2.3 基于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151
5.3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后果 162
5.3.1 私人产品市场上经济职能错位的后果 162
5.3.2 公共产品市场上经济职能错位的后果 165
6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与乡镇债务形成 168
6.1 乡镇债务的基本情况 168
6.1.1 我国乡村债务的总体情况 169
6.1.2 乡村债务的局部情况 170
6.1.3 调研地乡镇债务情况 173
6.2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与乡镇债务形成 176
6.2.1 乡镇政府举办乡镇企业形成乡镇债务 177
6.2.2 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形成乡镇债务 180
6.3 启示 184
6.3.1 避免乡镇新增债务的关键在于规范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 184
6.3.2 当前乡镇债务化解的关键在于锁定存量债务,避免新增债务 184
7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保障机制 185
7.1 乡镇改革理论的评述 186
7.1.1 “撤乡论” 186
7.1.2 “强乡论” 189
7.1.3 “精简、合并论” 191
7.1.4 “乡派论” 193
7.2 乡镇体制改革实践分析 194
7.2.1 乡镇综合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195
7.2.2 乡镇体制改革的绩效: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为例 197
7.3 保障机制设计 204
7.3.1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激励机制 204
7.3.2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约束机制 207
参考文献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