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文化改革硬碰硬 20
一、区分事业和产业 20
坚持“两手抓” 21
“文化产业化”是误读 22
国有文化单位“一分为二” 23
不设“准公益类” 25
迷恋事业体制 27
事业和企业两种体制比较 28
事业单位也要改革 30
二、可核查、不可逆 32
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32
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33
不能“两头沾” 35
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大有可为 37
制播分离旨在增加供给 39
转制“不留退路” 40
三、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42
配套政策要跟上 42
改革不是甩包袱 43
改到难处是人员 46
退休待遇差是怎么产生的 47
解决退休待遇差的两种方式 48
改革需要精细化 49
可靠的是制度安排 51
不允许一个人下岗 53
设立职工权益保障资金 55
四、出资人不能缺位 56
改革绕不过去的问题 56
借用授权经营模式 57
财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58
设立出资人机构 59
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 63
意识形态管理新手段 64
第二部分文化发展布好局 70
一、从小文化到大文化 70
文化行政分业的局限 71
改革终结文化行政分业 72
文化是有边界的 73
文化传承类似于再生产 74
激活文化再生产各环节 76
二、从战略上“排兵布阵” 78
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民生 78
区域发展要体现差异 80
倡导渠道优先 81
培育骨干企业更急迫 83
要在海外布点 85
三、不能再是“两张皮” 86
文化生产离不开国民经济体系支撑 86
文化不再单纯“搭台” 87
此文化产业非彼文化产业 90
文化创意不该泛化 91
根植于文化传承 93
融入国民经济体系 94
四、按规律办事 96
支柱性产业是硬目标 97
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99
加快改制重组 100
企业并购是趋势 101
突破地域限制 101
完善产业链 102
五、文化和科技怎么融合 104
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宽广” 104
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类别 105
科技支撑“无处不在” 107
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再只是口号 108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切入点 110
六、交流和贸易相得益彰 111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111
拉动国内产业发展 112
量身定做是方向 112
海外建渠道 113
扶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114
交流和贸易要打“组合拳” 115
七、大发展需要大投入 116
短缺问题仍很严重 116
加大政府投入 118
投资拉动 120
破解融资难 122
用好上市平台 124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迈大步 130
一、文化传承要搭上数字化“快车” 130
看不全与看不懂 130
《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启示 131
文化传承与文化新业态 132
公共文化服务也要转型升级 134
二、加快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 135
文化资源数字化已成趋势 135
数字化的文化资源是个宝藏 136
唤醒中华文化瑰宝 139
萃取中华文化要素 140
发掘中华文化金矿 145
三、出版业如何突围 147
大众出版盯紧移动终端 148
教育出版抓住电子书包 150
专业出版体现个性化 152
四、动漫产业要突破“瓶颈” 152
动漫产业的赢利模式 153
跳出电视 155
跳出少儿 156
跳出娱乐 156
五、从看电视到用电视 157
电视图书馆 157
电视剧院 158
电视报刊 159
电视互联网 160
互动教育 161
六、假如孩子们用上电子书包 162
文化和知识不能画等号 162
电子书包的优势在音视频 163
告别高考 164
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电子书包 165
挖掘电子书包的价值 166
七、不能容忍“千城一面” 168
城市中的文化符号 168
城乡建设中也有文化载体 169
扭转文化和城乡建设脱节倾向 170
附录 文化改革发展若干政策的由来及演变 171
后记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