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桂华,刘虹编;郑丽维,李艳琳,周芳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209151
  • 页数:5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及基本特点,第二章至第四章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及方药基础知识,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中医护理的一般护理、辨证施护及体质护理,第八章、第九章介绍经络腧穴基础知识及推拿概要,第十章重点介绍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上篇 中医学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2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2

二、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11

三、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11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14

一、整体观念 15

二、辨证施护 1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护理 17

一、中西医护理发展历程相似,目标一致 17

二、中西医护理理论基础相互补充 18

三、中西医护理理念相互渗透 18

四、中西医护理实践相互完善 19

五、中西医结合护理展望 20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2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2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2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2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3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31

二、五行的基本内容 3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37

第三节 藏象学说 42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42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43

三、脏腑 44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70

一、精 70

二、气 71

三、血 75

四、津液 78

五、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81

第五节 经络 85

一、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85

二、十二经脉 86

三、奇经八脉 90

四、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91

第六节 病因病机 94

一、病因 94

二、发病 109

三、病机 112

第七节 护治原则 120

一、预防为主 120

二、扶正祛邪 124

三、调整阴阳 125

四、护病求本 127

五、三因制宜 130

第三章 四诊 133

第一节 望诊 133

一、望神 133

二、望面色 134

三、望形态 136

四、望头颈、五官 136

五、望皮肤 139

六、望舌 140

七、望分泌物和排泄物 144

八、望小儿指纹 144

第二节 闻诊 146

一、听声音 146

二、嗅气味 148

第三节 问诊 149

一、问诊的内容 149

二、问现在症 150

第四节 切诊 156

一、脉诊 156

二、按诊 163

第四章 方药基础知识 165

第一节 中药基础知识 165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165

二、中药的性能 166

三、中药的应用 168

四、常用中药及中药分类 169

第二节 方剂基础知识 194

一、方剂组成 195

二、方剂剂型 196

三、方剂的分类 198

第五章 经络腧穴概要 208

第一节 经络概述 208

第二节 腧穴概述 208

一、腧穴的概念 208

二、腧穴的分类 209

三、腧穴的作用 209

四、特定穴 210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16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 219

一、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 219

二、经外奇穴 241

第四节 针灸治疗概论 242

一、治疗原则 243

二、治疗作用 245

三、治疗穴位的选择 246

第五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取穴 248

一、内科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取穴 248

二、妇儿科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取穴 253

三、皮肤科、外科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取穴 254

四、五官科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取穴 255

第六章 推拿概要 257

第一节 推拿的作用原理 257

一、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257

二、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258

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258

第二节 推拿介质 258

一、推拿介质的种类及作用 259

二、推拿介质的选择 259

第三节 常用推拿手法 260

一、?法 260

二、一指禅推法 261

三、揉法 261

四、摩法 262

五、推法 263

六、擦法 264

七、搓法 265

八、抹法 265

九、按法 266

十、捏法 267

十一、拿法 267

十二、弹拨法 267

十三、抖法 268

第四节 小儿推拿 269

一、概述 269

二、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270

三、常用小儿推拿特定穴 274

第五节 足部推拿 284

一、足部推拿基本手法 284

二、足部反射区 288

三、足部推拿注意事项 294

四、常见病证的足部推拿取穴 294

下篇 中医护理基本内容及技能 299

第七章 一般护理 299

第一节 病情观察 299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 299

二、病情观察的原则 301

三、病情观察的要求 302

四、病情观察的内容 303

五、病情观察的方法 304

[附]常用中医病情观察表述用词 305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306

一、顺应四时调阴阳 306

二、起居有常适劳逸 309

三、环境适宜避外邪 310

四、生活护理重舒适 311

第三节 情志护理 313

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313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314

三、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317

第四节 饮食护理 318

一、食物的性能 319

二、饮食调养的原则 320

三、饮食调养的基本要求 322

四、饮食禁忌 324

[附一] 常用食物性味、功效及应用简表 325

[附二] 常用食疗方应用举例 331

第五节 用药护理 335

一、汤剂煎煮法 335

二、用药方法 337

三、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341

四、中草药中毒常用的处理方法 350

第八章 辨证施护 354

第一节 八纲辨证施护 354

一、表里辨证施护 355

二、寒热辨证施护 359

三、虚实辨证施护 364

四、阴阳辨证施护 368

第二节 脏腑辨证施护 37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施护 37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施护 377

三、肝与胆病辨证施护 385

四、脾与胃病辨证施护 39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施护 400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施护 405

一、卫分证辨证施护 406

二、气分证辨证施护 407

三、营分证辨证施护 409

四、血分证辨证施护 411

五、卫气营血病证鉴别 413

第四节 六经辨证施护 413

一、太阳病证辨证施护 414

二、阳明病证辨证施护 416

三、少阳病证辨证施护 417

四、太阴病证辨证施护 418

五、少阴病证辨证施护 419

六、厥阴病证辨证施护 421

第九章 体质调护 423

第一节 中医体质概述 423

一、中医体质概念 423

二、中医体质溯源 424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425

一、先天因素 425

二、后天因素 426

三、环境因素 428

四、疾病因素及药物因素 429

第三节 体质生理与体质病理 430

一、体质生理 430

二、体质病理 434

第四节 辨体施护 437

一、辨体施护的原则 437

二、辨体施护的方法 439

[附]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444

第十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450

第一节 艾灸法 450

一、概述 450

二、评估 454

三、用物准备 455

四、操作步骤 455

五、评价 455

六、注意事项 455

[附]其他灸法 456

第二节 拔罐法 457

一、概述 458

二、评估 462

三、用物准备 462

四、操作步骤 462

五、评价 463

六、注意事项 463

[附] 拔罐疗法的原理及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 464

第三节 耳穴埋籽法 465

一、概述 465

二、评估 469

三、用物准备 469

四、操作步骤 469

五、评价 470

六、注意事项 470

第四节 穴位按摩 471

一、概述 471

二、评估 472

三、用物准备 472

四、操作步骤 472

五、评价 473

六、注意事项 473

七、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474

第五节 敷贴法 476

一、概述 476

二、评估 477

三、用物准备 477

四、操作步骤 477

五、评价 477

六、注意事项 477

第六节 刮痧法 479

一、概述 479

二、评估 479

三、用物准备 480

四、操作步骤 480

五、评价 481

六、注意事项 481

[附]扯痧、放痧、焠痧、拍痧 482

第七节 熏洗法 484

一、概述 484

二、评估 485

三、用物准备 485

四、操作步骤 485

五、评价 487

六、注意事项 487

第八节 湿敷法(溻渍法) 488

一、概述 488

二、评估 489

三、用物准备 489

四、操作步骤 489

五、评价 489

六、注意事项 489

第九节 热熨法 490

一、概述 490

二、评估 491

三、用物准备 491

四、操作步骤 491

五、评价 492

六、注意事项 492

第十节 换药法 493

一、概述 493

二、评估 493

三、用物准备 494

四、操作步骤 494

五、评价 496

六、注意事项 496

第十一节 毫针刺法 497

一、概述 498

二、评估 501

三、用物准备 501

四、操作步骤 502

五、评价 502

六、注意事项 502

七、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 503

[附]电针法 507

第十二节 皮肤针法 509

一、概述 509

二、评估 509

三、用物准备 509

四、操作步骤 509

五、评价 510

六、注意事项 510

第十三节 放血疗法 512

一、概述 512

二、评估 512

三、用物准备 512

四、操作步骤 512

五、评价 513

六、注意事项 513

第十四节 穴位注射 515

一、概述 515

二、评估 515

三、用物准备 516

四、操作步骤 516

五、评价 516

六、注意事项 516

[附] 自血疗法 518

第十五节 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法 519

一、概述 519

二、评估 519

三、用物准备 519

四、操作步骤 519

五、评价 520

六、注意事项 520

第十六节 中药保留灌肠法 521

一、概述 521

二、评估 522

三、用物准备 522

四、操作步骤 522

五、评价 522

六、注意事项 522

第十七节 中药离子导入法 523

一、概述 523

二、评估 524

三、用物准备 524

四、操作步骤 524

五、评价 524

六、注意事项 525

第十八节 蜡疗法 526

一、概述 526

二、评估 526

三、用物准备 527

四、操作步骤 527

五、评价 528

六、注意事项 528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