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赵宪章 1
从文学史到文学地志学&高小康 11
从神学思维模式到辩证法&周欣展 23
论文学的指称——超越分析哲学视野的文学表意路径考察&汪正龙 36
《山海经》与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形象变异&包兆会 45
论南宗禅的“生活禅”思想及其美学意蕴&李昌舒 53
论阿多诺的艺术终结论&周计武 61
母语平等政策的政治经济效益&徐大明 69
通泰方言韵母研究——共时分布及历时溯源&顾黔 77
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语言适应行为研究——以合肥、南京和北京三地为例&王玲 9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献疑&高小方 103
汉字与“重新分析”&杨锡彭 116
作格动词的性质和作格结构的构造&沈阳 Rint Sybesma 120
明清时代汉语官话的社会使用状况&张玉来 142
论语源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太阳概念词“日”的语源分析为例&马清华 155
汉语方言声调送气分化现象初探&陈立中 173
试论佛典俗语词的推源问题&陈文杰 184
对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表轻微程度的重新审视&陈光 192
再论马王堆帛书中的“是=”句&魏宜辉 201
藏语和上古汉语中与?元音相关的音变过程比较&徐世梁 205
阮籍《咏怀》诗其二十新解&周勋初 217
在清代骈散并兴的接点上——再谈阳湖派的性质与风貌&曹虹 222
《汉书·儒林传》“梁丘《易》”传承祛疑&武秀成 230
魏理文学创作中的“中国体”问题——中国文学在异文化语境中传播接受的一个案例&程章灿 238
《真诰》与“启示录”及启示文学&赵益 249
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徐雁平 260
《经义考》学术成就及影响简论&张宗友 273
略论清钞宋本《类说》的文献价值&赵庶洋 284
互文的历史:重读《五柳先生传》&于溯 292
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莫砺锋 303
欧阳修经学与北宋疑经风气的兴起&巩本栋 317
论“盛览问作赋”的文学史意义&许结 327
词学反思与强势选择——马洪的历史命运与朱彝尊的尊体策略&张宏生 339
杜诗研究与当代学术——《明末清初杜诗学研究》序&张伯伟 348
西汉武、宣两朝的国家祀典与乐府的造作&徐兴无 355
纯文献和文化文献:文化情境中的易安词&俞士玲 364
清代才学小说三论&苗怀明 373
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文学史观论析&冯乾 381
东亚汉文化圈中的《日本刀歌》&金程宇 392
论初期五言诗的“四言格调”&孙立尧 401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试解&刘重喜 411
皇甫谧《高士传》考&卞东波 418
词中少陵:一种关于常州词学的经典诠释&闵丰 428
虎贲考——六朝礼制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童岭 440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补正&徐涛 452
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丁帆 456
异口同声:从“东京语”到“京城声口”&沈卫威 465
歧义的莫言的暧昧&吴俊 472
写实的执著与想象的偏枯——对于五四文学“求真”倾向的反思&倪婷婷 482
钱锺书两篇文章中的三个小问题&王彬彬 490
执着·比喻·尊严——论毕飞宇的《推拿》兼及《青衣》、《玉米》等其他小说&刘俊 497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王爱松 505
反思“新世纪文学”与当下生活之关系&张光芒 513
文学与年龄:从“60后”到“90后”&黄发有 520
孱弱的抒情者——对“朦胧诗”抒情骨架与肌质的考察&傅元峰 527
1936:鲁迅的左翼身份与言说困境&葛飞 536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论汪曾祺的晚期风格&翟业军 546
边界互渗的生机与险境——浅谈江苏新世纪诗歌的民间力量兼及“民间”的困境&何同彬 555
瘸腿的诗学——关于当代新诗批评的音乐维度的一些思考&李章斌 562
“符号总是堕落的符号”——解读品钦小说《Ⅴ.》&唐建清 572
拷问人性——再论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主题&肖锦龙 583
文学性·美学·意识形态——论保尔·德曼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问题&昂智慧 594
《日瓦戈医生》:我心目中的经典&董晓 603
论罗伯-格里耶的新自传契约&唐玉清 609
苏州作家与“上海想象”&叶子 617
论“现代戏曲”&吕效平 623
演说与中国话剧之发生考论&马俊山 636
齐如山与梅兰芳二三事&傅谨 647
陈白尘散文创作的审美特色&胡星亮 654
光荣属于“他者”——论中国戏剧现代性的生成&周安华 662
时代的声音与女性的声音——论黄蜀芹导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李兴阳 672
《全唐诗》是否应收“词”?&解玉峰 686
苏联影响与夏衍文学名著改编观念的转变&洪宏 695
新女性与影像中的性别无意识——以《神女》和《新女性》为例的考察&杨弋枢 702
两种电影美学原则的分野——《金陵十三钗》与《别离》之个案比较&罗慧林 711
论“昆曲”之称晚出于清代及其由来&许莉莉 719
在青春的俗套里成长——好莱坞青春喜剧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杨柳 730
《琵琶记》的困境:从创作到接受&陈恬 738
华莱士·斯蒂文斯诗剧中的禅宗文化&高子文 748
“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周宪 757
先秦礼仪的空间代码及其功能&童强 768
文学理论发展与学术认同机制&李健 777
从“心灵共鸣”到“反对理论”——作者意图理论的三条路径&庞弘 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