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特质 10
2.1 理解公共领域 10
2.2 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 23
2.3 比较以往的公共领域 31
2.4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 40
第3章 基本态势和场域 45
3.1 基本态势 45
3.2 一般结构 59
3.3 网络新闻讨论组 61
3.4 网络论坛 67
3.5 博客 74
3.6 微博 82
3.7 政府网站 90
第4章 功能 94
4.1 政治建设功能 95
4.2 社会控制功能 101
4.3 影响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 105
4.4 去中心化 116
4.5 资源动员 118
第5章 功能实现过程 131
5.1 两个主要路径 132
5.2 影响因素和阶段 136
5.3 双循环模型(互联网与媒体) 137
5.4 议题关注和回应 139
5.5 网络公共领域与决策机构之间的互动 140
第6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148
6.1 参与者的主体性和亲社会性 148
6.2 建构中的二重性和公共性 154
6.3 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建构过程 157
6.4 建构中的理性和情绪化 161
6.5 共识的可能与不可能 168
6.6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170
6.7 参与者角色类别及其特点 176
第7章 微博及其碎片化与“整合效应” 192
7.1 微博使用者特征(以中国网站中的微博为例) 193
7.2 微博的信息方式 201
7.3 碎片化与整合效应 210
第8章 问题及其分析 217
8.1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7
8.2 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231
第9章 可行的公共信息体系 238
9.1 三个指导原则 238
9.2 两个应对前提 239
9.3 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信息体系 240
结语 250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