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1.2 相关文献综述 3
1.2.1 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现状 3
1.2.2 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现状 7
1.2.3 文献评述 16
1.3 村镇银行脆弱性的概念界定 17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8
1.4.1 研究思路 18
1.4.2 研究内容 19
1.4.3 研究方法 20
2 相关理论基础 22
2.1 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 22
2.1.1 传统金融脆弱性理论 22
2.1.2 金融机构脆弱性理论 25
2.1.3 金融制度与金融脆弱性 27
2.2 村镇银行脆弱性的诱因分析 28
2.2.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28
2.2.2 制度安排不完善 30
2.2.3 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32
3 村镇银行脆弱性的测度 35
3.1 村镇银行脆弱性测度的指标体系设计 35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35
3.1.2 候选指标的选取 37
3.1.3 指标体系的设计 39
3.2 村镇银行脆弱性测度模型的构建 42
3.2.1 脆弱性测度的指标处理 42
3.2.2 基于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权重确定 45
3.2.3 村镇银行脆弱性综合评判模型 50
3.3 村镇银行脆弱性测度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51
3.3.1 湖南省村镇银行情况介绍 51
3.3.2 实证分析 53
3.4 本章小结 56
4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57
4.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村镇银行脆弱性的影响机理及关系假设 57
4.1.1 农村经济环境与村镇银行的脆弱性 58
4.1.2 农村金融环境与村镇银行的脆弱性 58
4.1.3 农村政策环境与村镇银行的脆弱性 59
4.1.4 农村法律环境与村镇银行的脆弱性 60
4.1.5 农村信用环境与村镇银行的脆弱性 61
4.2 概念模型 62
4.2.1 结构方程模型 62
4.2.2 模型构造 64
4.2.3 变量设置 64
4.3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67
4.3.1 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68
4.3.2 大样本统计分析 89
4.3.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104
4.4 本章小结 107
5 制度安排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08
5.1 市场准入制度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08
5.1.1 村镇银行主发起人选择面过窄 108
5.1.2 持股比例与股东资格的限制过严 109
5.1.3 注册资本偏低 111
5.2 市场约束制度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13
5.2.1 公开披露信息制度不完善 114
5.2.2 代理权竞争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114
5.2.3 缺乏有效的股权转让机制 115
5.2.4 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未遵循“权利与责任对称、收益与风险对称”原则 115
5.3 危机舒缓制度安排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16
5.3.1 存款保险制度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16
5.3.2 最后贷款人制度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19
5.4 本章小结 121
6 经营管理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23
6.1 吸储能力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24
6.2 信用增进模式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27
6.2.1 村镇银行的信用增进现状 127
6.2.2 无信用增进下的博弈分析 128
6.2.3 完全担保抵押下的博弈分析 130
6.2.4 纳入信用体系约束下的博弈分析 132
6.2.5 与普通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 134
6.3 贷款定价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35
6.3.1 村镇银行贷款定价简介 136
6.3.2 贷款竞价能力与脆弱性 136
6.3.3 基于期权博弈的最优贷款定价 140
6.3.4 理论解释与分析 143
6.4 业务结构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45
6.4.1 村镇银行业务结构现状 146
6.4.2 农户小额贷款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46
6.4.3 中间业务缺失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48
6.5 风险管理与村镇银行脆弱性 149
6.5.1 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149
6.5.2 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150
6.5.3 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150
6.5.4 村镇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 151
6.6 本章小结 152
7 降低村镇银行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154
7.1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54
7.1.1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54
7.1.2 农村金融环境的优化 155
7.1.3 农村政策环境的优化 155
7.1.4 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优化农村法制环境 156
7.1.5 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157
7.2 改善村镇银行脆弱性的制度安排 158
7.2.1 完善村镇银行市场准入机制 158
7.2.2 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159
7.2.3 推进建设“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的危机舒缓制度 160
7.3 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163
7.3.1 加强宣传,增强吸储能力 163
7.3.2 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 164
7.3.3 加强开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 165
7.3.4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166
8 结论与展望 169
8.1 本书的主要结论 169
8.2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71
8.3 研究展望 172
参考文献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