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X线投照技术 1
一、X线投照的基本原则 1
(一)影响投照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
1.千伏、毫安、时间和焦~片距 1
2.感光效应的计算方法 1
3.各种曝光条件换算表 1
(二)影响照片质量的因素 4
1.X线管阳极靶的焦点面积 4
2.焦点和胶片距离的关系 7
3.物体与胶片距离的关系 7
4.被照物体、焦点和胶片的关系 7
(三)X线强度的分布(阳极端效应) 7
(四)曝光条件表的制订 9
1.制订曝光条件表的方法 9
2.影响曝光条件的因素 11
(1)X线机的性能 11
(2)胶片的感光度 11
(3)遮线筒 11
(4)增感影屏的增感强度 11
(5)滤线器的比值及其类型 11
(6)石膏 11
(7)生理及病理的影响 11
(8)体重与胖瘦的因素 11
二、投照用的附属装置 12
(一)防散射线装置 12
1.遮线筒 12
2.过滤物 13
3.滤线器 14
(二)增感屏 17
(三)其他常用物件 20
三、良好X线照片必备的基本条件 21
(一)密度 22
(二)对比度 22
(三)清晰度 22
(四)失真度 23
四、常用部位名词 23
第二章 四肢 24
一、解剖 24
二、四肢X线摄影的主要原则和注意事项 26
三、上肢 26
(一)手 26
(二)腕关节 28
腕部各轴线的关系 29
(三)尺骨和桡骨 30
(四)肘关节 31
肱骨各轴线的关系 31
(五)肱骨 33
经胸腔穿体侧位 34
上部仰卧轴位 34
(六)肩关节 36
(七)肩胛骨 37
(八)锁骨 38
四、下肢 39
(一)足 39
跟骨角 40
足弓测量 40
(二)跟骨 41
(三)踝关节 43
踝关节各轴线的关系 43
(四)胫骨和腓骨 44
(五)膝关节 45
(六)髌骨 46
(七)股骨 47
(八)髋关节 48
髋关节各轴线的关系 48
儿童髋关节的测量 49
髋关节和股骨颈:侧位 49
第三章 脊柱及骨盆 51
一、脊柱的解剖 51
脊柱正常弯曲 51
脊柱的表面解剖 51
二、脊柱投照注意事项 53
三、颈椎 53
第1和第2颈椎 53
第3至第7颈椎 53
四、胸椎 55
五、腰椎 57
椎弓根间距离 57
六、腰骶椎 58
七、骶 骨 60
八、骶髂关节 61
九、骨盆 62
第四章 胸骨及肋骨 64
一、胸骨 64
二、肋骨 65
第五章 头部 66
一、投照用的头颅定位点、线和平面 66
二、投照注意事项 67
三、头颅 67
后前位,侧位 67
四、蝶鞍的测量 70
蝶鞍的线性测量 70
蝶鞍的侧位面积测量 70
蝶鞍的容积 71
五、松果体定位 71
伐司汀~凯内氏法 71
戴克氏改进法 71
格芬氏松果体定位尺 72
张~谢~汪氏法 72
简单计算松果体位置法 72
六、正、侧位颅片上,颅底和上颈椎的X线测量法 75
七、枕骨和颞骨岩部:前后位〔汤氏位〕 75
八、颅底:颌下顶位 77
九、视神经孔 78
视神经孔测量 78
十、眶下裂 80
十一、眼眶 80
十二、颧弓 81
十三、下颌骨 82
十四、颞颌关节 83
第六章 鼻副窦 85
瓦氏位 85
柯氏位 85
侧位 85
颌下顶位 85
第七章 颞骨 87
—、解剖 87
二、投照注意事项 87
三、颞骨的投照技术 88
(一)仅观察一侧的位置 88
1.正位投照 88
(1)斯氏位 88
(2)阿氏位 88
(3)格氏位 88
(4)洛~比氏位 88
(5)莱氏位 88
(6)伦氏Ⅲ位 89
(7)查氏位 89
2.侧位投照 89
(1)劳氏位 89
(2)许氏位 90
(3)布氏位 90
(4)格氏侧位 90
(5)亨氏位 90
(6)伦氏Ⅰ位 90
(7)菜氏侧位 91
3.上~下位投照 91
(1)梅氏位 91
(2)欧氏位 92
(3)伦氏Ⅱ位 92
(二)同时照两侧岩骨嵴的位置 94
1.枕位投照 94
(1)汤氏位 94
(2)哈氏位 94
2.基底位投照 94
(1)颌下顶位 94
(2)顶颌下位 94
3.面部正位:柯氏位 94
第八章 头颅投照位置命名法的商榷 95
第九章 气脑和脑室造影 98
一、解剖 98
二、造影方法 99
三、正常脑室系统的测量 99
四、造影剂 101
(一)阴性造影剂 101
(二)阳性造影剂 101
(三)碘肽葡胺 102
五、投照注意事项 102
六、气脑和脑室造影的投照位置 102
七、自体层摄影 103
第十章 椎管造影 104
第十一章 泪囊造影 106
第十二章 眼眶造影 107
一、解剖 107
二、造影方法 107
三、正常X线所见 108
第十三章 牙齿 109
一、解剖 109
二、牙片分类 109
三、投照方法 110
四、牙齿的全口X线照片 111
第十四章 唾液腺造影 112
一、解剖 112
二、适应症 112
三、造影方法 112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113
一、解剖 113
二、胸部平片 113
(一)后前位 113
(二)侧位 114
(三)左前斜位 114
(四)右前斜位 116
(五)前凸位 116
三、支气管造影 117
(一)支气管的解剖和支气管分支 117
(二)支气管造影的麻醉 117
(三)急救准备 119
(四)造影剂 119
(五)造影前准备 119
(六)造影方法 120
四、胸部体层摄影 121
第十六章 纵隔 122
一、解剖 122
二、一般X线检查方法 122
三、纵隔充气造影 122
(一)指 征 122
(二)造影方法 122
(三)并发症 123
第十七章 心脏及主动脉 124
一、解剖 124
二、检查方法 124
三、心脏正位径线 124
四、心脏侧位径线 125
五、心脏正面面积测量法(汪、谢氏) 125
第十八章 心血管造影 127
一、造影剂 127
二、造影方法 127
三、正常心血管造影图 127
第十九章 血管造影 131
一、脑血管造影 131
(一)颈动脉造影 131
(二)椎动脉造影 131
(三)全脑血管造影 132
(四)经皮肤肱动脉穿刺法椎动脉造影 132
(五)经皮肤锁骨下动脉穿刺法动脉造影观察椎动脉 133
(六)导管替换针头的经皮肤穿刺法动脉造影(所谓塞尔丁格氏导管法) 133
(七)放大脑血管造影 133
(八)血管体层摄影 133
二、肾动脉造影 134
(一)造影方法 134
(二)肾动脉的X线解剖 134
(三)高血压病人的肾动脉造影指征 135
三、眼静脉造影 135
四、经皮肤穿刺法脾门静脉造影 136
五、脐静脉造影 137
六、下肢静脉造影 138
下肢静脉的解剖 138
造影技术 138
第二十章 胃肠道 141
一、解剖 141
二、造影剂 143
三、常规检查方法 143
(一)食管 143
(二)上胃肠道钡餐检查 143
(三)手术后胃肠道钡餐检查 144
(四)小肠 144
(五)阑尾 144
(六)结肠 144
1.口服法 144
2.灌肠 144
3.稀钡混悬液,高电压灌肠检查 145
4.加鞣酸钡灌肠 145
5.钡、空气双重对比造影 145
四、上胃肠道的双重对比造影检查 145
上胃肠道双重对比X线检查照片程序 145
五、低张力胃肠道X线检查 145
(一)低张力胃肠检查常用药品 146
1.普鲁本辛 146
2.升血糖素 146
3.分泌素 147
4.溴化丁基东莨菪硷 147
5.654~2 147
(二)低张力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147
1.食管 147
2.胃 148
3.十二指肠 148
4.小肠 148
5.结肠 148
6.胆道系统 149
(三)对低张力胃肠道检查的评价 150
第二十一章 窦道造影及瘘管造影 151
造影方法 151
造影剂 151
注射方式 151
第二十二章 胆道 152
一、解剖 152
二、腹部平片 152
三、口服胆囊造影 153
造影剂 153
病人的准备 153
照片技术 153
四、双重剂量的口服胆囊造影 154
五、胆囊切除后的口服胆道造影 154
六、黄疸病人的口服胆囊造影 154
七、砂石造影 154
八、结石造影 154
九、直肠灌注法胆囊造影 154
十、静脉胆道造影 154
造影前准备 155
造影剂 155
照片时间 155
十一、静脉滴注法胆道造影 155
十二、体层摄影 156
1.常规体层摄影 156
2.厚层体层摄影 156
十三、胆管造影 156
十四、T~形管胆管造影 157
十五、经皮肤肝穿刺胆管造影 158
十六、内窥镜法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158
第二十三章 胰腺 159
一、X线观察胰腺方法的简述 159
二、胰腺轴位投照 159
第二十四章 泌尿道 162
一、解剖 162
二、泌尿道平片 163
三、静脉肾盂造影 163
(一)造影前准备 163
(二)输尿管加压 163
(三)注射造影剂后的照片时间 165
1.成人,疑有泌尿道疾患者 165
2.成人,有高血压者 165
3.儿童 166
(四)静脉肾盂造影用的造影剂 166
(五)造影剂用法 166
(六)成人剂量 166
(七)儿童剂量 167
(八)注射速度 167
(九)对造影剂的反应 167
(十)造影剂的过敏试验 167
(1)口腔试验 167
(2)眼结膜试验 167
(3)皮内试验 167
(4)静脉注射试验 167
对过敏试验的评价 168
(十一)用抗组织胺药物预防对造影剂的反应 168
(十二)对造影剂反应的治疗 168
(十三)静脉肾盂造影的指征 168
(十四)静脉肾盂造影的缺点 168
(十五)逆行肾盂造影的禁忌和缺点 169
(十六)滴注法肾盂造影 169
(十七)静脉肾盂造影作肾功能试验 169
1.快速静脉肾盂造影 170
2.尿素清除试验 170
(十八)肾的体层摄影 170
四、逆行肾盂造影 171
(一)造影剂 171
(二)照片技术 171
五、膀胱造影 171
六、膀胱尿道造影 171
第二十五章 腹膜后注气造影 173
一、腹膜后区的解剖 173
二、造影方法 173
三、指征 173
四、造影所见 173
五、正常肾上腺的测量值 174
第二十六章 产科 175
一、孕妇腹部平片 175
二、X线骨盆测量 176
三、胎儿头颅各径线的测量 176
第二十七章 子宫输卵管造影 179
一、解剖 179
二、适应症 179
三、禁忌症 179
四、造影剂 179
五、造影前准备 180
六、造影方法 180
第二十八章 盆腔气腹造影 181
一、正常子宫和卵巢的测量值 181
二、适应症 181
三、禁忌症 181
四、造影方法 181
第二十九章 特殊检查 183
一、体层摄影 183
(一)体层摄影的原理 183
(二)X线管运动角度和层面厚度的关系 184
(三)X线管移动方式 184
(四)厚层体层摄影 185
(五)一次多层体层摄影 185
(六)横断体层摄影 186
(七)X线体层扫描 187
二、快速换片装置 190
三、记波摄影 191
四、高千伏摄影 193
五、减弱法X线照片 195
六、立体摄影 196
七、荧光摄影 197
八、影象增强及X线电视 198
(一)影象增强器 198
(二)亮度增强器 198
(三)电视摄象机 199
(四)荧光电视检查 199
(五)荧光电影摄影 200
(六)电视录象系统 200
九、放大X线摄影 200
十、X线干板摄影 201
十一、浮雕X线照片 202
第三十章 异物定位 203
一、透视法 203
二、双平面照片法 203
三、几何学原理投影法 203
(一)荧光屏定位法 203
1.荧光屏固定法 206
2.荧光屏与X线管同时移动法 206
(二)荧光屏、X线片并用定位法~三角测量 208
(三)X线照片法~三角测量 209
四、视差法 210
五、选择定位法的原则 210
六、定位注意事项 210
七、定位结果的标记和报告 211
八、眼内异物定位 211
(一)金属环定位法 211
(二)眼球转动定位法 212
(三)接触透镜定位法 213
第三十一章 冲洗技术 216
一、暗室的设计 216
(一)暗室的地点 216
(二)暗室的大小和装备 216
(三)防放射线 217
(四)入口 217
(五)电源线 218
(六)通风 218
(七)地面和墙壁的覆盖物 219
(八)照明 219
二、干燥侧 219
三、潮湿侧 220
四、显影 222
五、漂洗、停影池 225
六、定影 225
七、水洗 226
八、干燥 226
九、冲洗胶片的自动化 226
十、特殊情况的冲洗方法 226
(一)“坚膜”定影 226
(二)快速显影 227
(三)X线照片减薄法 227
(四)X线照片加厚法 227
(五)快速干燥 228
十一、X线照片发生缺点的原因 228
(一)X线胶片灰雾 228
(二)条纹状痕迹 228
(三)黄色斑点 228
(四)网状纹 228
(五)皱褶形成 228
(六)黑色闪电形阴影 229
(七)白色斑点 229
(八)黑色斑点 229
(九)指纹印 229
(十)霜样污溃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