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编 明代诗学思想与唐诗接受 13
第一章 明初至弘治中 13
第一节 骤遭束缚:从元明之际到永、宣时期 14
一、各抒心得:元明之际的宗唐之风 14
二、极力摹拟:开七子先声的袁凯和林鸿 31
三、得性情之正:“台阁体”接受唐诗的“现在视界” 41
第二节 渐重审美:成、弘时代的新风气 53
一、陈献章和沈周首开重风韵、重性灵之风 53
二、重格调的李东阳 63
三、“新台阁时代”的文人论唐诗 81
第二章 弘治正德 92
第一节 以有求似:前七子与唐诗 94
一、李梦阳尊杜 95
二、何景明对初唐诗别有会心 108
三、师法盛唐的徐祯卿 120
四、边贡与其他诗人 127
第二节 适心自任:吴中才子与唐诗 143
一、复古意识极强的祝允明 143
二、重性灵的唐寅和杨循吉 152
三、在复古与师心之间的蔡羽和文征明 159
第三章 嘉靖隆庆 165
第一节 因心师古:嘉靖前期唐诗接受的倾向性 165
一、杨慎、薛蕙、王廷陈、朱曰藩心仪初唐 166
二、高叔嗣、皇甫汸、蔡汝楠兼宗大历 181
三、卓尔不群的杨巍 197
第二节 设情以为之:后七子宗法盛唐的得与失 201
一、李攀龙与初盛唐诗 201
二、谢榛与盛中唐诗 219
三、兼容并包的王世贞 230
四、王世懋和其他诗人 237
第四章 万历之后 247
第一节 不傍门户:重性灵者接受唐诗的特点 247
一、求其真:从徐渭到屠隆 247
二、穷其趣:公安派接受唐诗的特点 266
三、探其理:《诗归》的唐诗评点 277
第二节 亦守亦破:重格调的唐诗接受 288
一、学术化:许学夷与胡震亨的唐诗论评 289
二、格调说的末路:冯复京《说诗补遗》 297
三、本情贯入:陈子龙与唐诗 299
第三节 一唱三叹:重风韵者的唐诗观 307
一、吴越诗人:王稚登和陆时雍 307
二、闽中诗人:谢肇淛与曹学佺 316
三、岭南诗人:区大相与邓云霄 323
下编 明代唐诗学专题 329
第五章 重格调的唐诗学 329
第一节 正变论:唐诗范型的选择 329
一、孰为“正”,孰为“变” 330
二、何谓“正”,何谓“变” 338
三、正变说向通变论的过渡 342
第二节 重格调的唐诗美学观 347
一、“兴象风神”寓于“体格声调”之中 348
二、“政事俗习”见于“时代格调”之中 360
三、不爱清淡爱雄壮 371
第三节 “拟议以成其变化”:宗唐复古的门径 379
一、拟议与模仿 380
二、拟议与变化 384
三、李何论争 388
四、从前七子到后七子 395
第四节 谢榛改唐诗的认识价值 399
一、抑扬以合调 399
二、含蓄以炼格 407
第六章 重风韵的唐诗学 416
第一节 所推崇的唐代诗人 419
一、唐诗与六朝诗 420
二、推崇初唐与大历诗风 431
三、推崇李白 439
四、欣赏王、韦冲淡之音 443
第二节 唐诗的意象与神韵 450
一、唐诗意象与生活情境的自然切合 451
二、唐诗意象的熔炼 455
三、唐诗意象的雅丽之美 459
四、唐诗的自然神韵 465
五、唐七言诗的抒情魅力 468
第三节 宗唐复古的思想方法 473
一、师古能化 473
二、重视心性涵养 478
三、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 482
第七章 明代杜诗学举隅 488
第一节 重格调的杜诗论评 488
一、杜诗的“大家”特性 489
二、杜诗体调的正、变、化 495
三、杜诗与盛唐诗比较 503
第二节 重风韵的杜诗论评 508
一、批评杜诗缺乏风韵 509
二、批评杜诗感情激烈、表现显直 513
三、批评杜甫用事驳杂 517
第三节 竟陵派重情境的杜诗评点 521
一、情感内涵的阐发与辨析 522
二、“进入”诗人的生活实境 525
三、人情事理的发挥 529
四、表现方法的总结 533
第四节 明末的杜诗研究 537
一、卢世?《读杜私言》 537
二、王嗣奭《杜臆》 546
结束语 558
部分征引及参考书目 572
后记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