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7
一 管制与规制 7
二 产业进入与产业进入行为 8
三 产业进入规制、进入数量规制与进入条件规制 9
第三节 国内外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10
一 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属性和逻辑 10
二 自然垄断产业进入规制的理论研究 12
三 产业进入规制需求的理论延伸 20
四 对“过度进入”规制的再认识 24
五 产业进入规制功能的理论反思 26
六 产业进入规制改革的研究 28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32
一 研究方法 32
二 研究内容 34
第二章 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37
第一节 产业进入规制的主客体及其行为方式 38
一 产业进入规制的主客体构成 38
二 产业进入规制主客体的“经济人”假设 39
三 产业进入规制主客体的行为方式 40
第二节 基于“ER-SCP”分析框架的产业进入规制理论研究 43
一 “ER-SCP”分析框架的构建 43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50
三 竞争性产业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67
四 在位企业阻止进入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81
第三节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的产业进入规制理论研究 84
一 针对负外部性的产业进入规制 85
二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产业进入规制 86
三 产业进入规制成本与收益的分析 88
第三章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历史演化 93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进入规制 96
一 全产业进入规制的确立——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化浪潮” 96
二 全产业进入规制下的“计划绩效”变革——“放权—收权”的反复循环 100
第二节 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产业进入规制 108
一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市场化“环境”——四项关键性改革的推演 109
二 从“试错”到“全面放松” 133
第四章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发展现状 171
第一节 竞争性产业的进入数量规制 171
一 从“全面放松”到“有序进入”——非公经济的进入状况 172
二 非公经济的进入成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177
第二节 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数量规制 179
一 基于市场结构(S)调整的产业进入分化规制改革——电力产业 185
二 基于不对称规制的产业进入规制放松——电信产业 192
三 “网运分离”向“主辅分离”演化的内部竞争机制架构——铁路产业 201
四 分类规制与结构性鼓励进入规制的实践——航空运输产业 206
第三节 中国产业进入条件规制的发展现状 214
一 针对环境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217
二 针对信息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224
三 针对安全生产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240
第五章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存在问题 244
第一节 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244
一 法律不完善扰乱了规制发展环境 244
二 以批代管扭曲了规制供求的关系 245
三 违规成本过低造成了被规制者的主动持续违规 245
四 规制政策与相关政策脱节阻碍了规制改革深化 246
第二节 规制机制和机构不健全导致的问题 247
一 规制滞后与爬升破坏了规制的动态适应与修正 247
二 规制机构不健全阻碍了规制的有效实施和监管 248
第三节 监督机制和机构缺位导致的问题 249
一 监督机制不完善削弱了规制的成本控制 249
二 监管机构缺位或越位弱化或放纵了规制执行力 250
第四节 市场体制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251
一 产权保护制度缺位丧失了“适度规制”的保障 251
二 政府公信力下降破坏了规制的社会支撑体系 252
三 规制双方信息不对称制约了规制效率的改进 253
第六章 中国加强产业进入规制的思路及政策措施 254
第一节 加强规制的基本思路 254
一 遵循原则 255
二 选择规制目标 255
三 降低规制成本和提高规制收益 257
四 采取多种规制形式和政策工具 257
五 建立独立、统一、高效和权威的规制机构 258
六 建立规制的行政监督机制及相应机构 259
第二节 完善规制的法律法规建设 262
一 建设专业的规制立法团队 262
二 制订并颁布《规制改革法》 262
第三节 完善规制机制的建设 264
一 建立规制政策的评价方法 264
二 有效防止规制滞后 265
三 完善并发展复审制度 266
四 建立普遍服务义务的长效解决机制 267
五 建立规制的补偿机制 268
六 健全产业退出保障机制 269
第四节 完善市场体制及其支撑体系建设 272
一 建立宪政约束机制 272
二 健全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274
三 建设诚信政府 275
四 强化规制信息的透明度 275
结论 277
参考文献 279
后记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