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吕氏春秋》的编撰与成就 1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编撰时间与背景 1
一 《吕氏春秋》的编撰时间 1
二 《吕氏春秋》的编撰背景 2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编撰意义 19
一 《吕氏春秋》在秦文学、秦文化中的意义 19
二 《吕氏春秋》在诸子学发展中的意义 22
第三节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 24
一 《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 24
二 《吕氏春秋》的寓言成就 30
三 《吕氏春秋》的文艺思想 35
第二章 秦汉时期《吕氏春秋》接受概说 46
第一节 秦汉时期接受《吕氏春秋》的历史背景与基础 46
第二节 秦汉时期接受《吕氏春秋》的演进过程 48
第三章 秦代对《吕氏春秋》的吸纳与接受 59
第一节 秦代“五德终始说”对《吕氏春秋》的吸纳 59
第二节 秦代神仙方术思想对《吕氏春秋》的接受 61
一 神仙方术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61
二 秦代神仙方术思想的盛行 64
三 秦代神仙方术思想与《吕氏春秋》相关理论的暗合之处 65
第四章 汉初黄老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吸纳 70
第一节 汉初黄老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吸纳 70
一 汉初政治制度对《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运用 70
二 黄老学的产生与发展 73
三 汉初黄老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吸纳 75
四 《黄帝四经》与《吕氏春秋》 78
第二节 《淮南子》对《吕氏春秋》的模仿与发展 83
一 《淮南子》与《吕氏春秋》的相同点 84
二 《淮南子》对《吕氏春秋》的引用 89
三 《淮南子》对《吕氏春秋》的发展 91
四 《淮南子》对《吕氏春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的吸纳 95
第五章 董仲舒、司马迁对《吕氏春秋》的接受与阐释 99
第一节 董仲舒对《吕氏春秋》的接受与阐释 99
一 董仲舒对《吕氏春秋》天人思想的阐释和发展 99
二 董仲舒对大一统封建理论的建构与《吕氏春秋》 108
三 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新儒学与《吕氏春秋》的兼容并蓄 111
第二节 《史记》对《吕氏春秋》的称引与接受 114
一 司马迁对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称引与评价 115
二 《史记》的编撰目的、结构、选材对《吕氏春秋》的接受 118
三 《史记》对《吕氏春秋》思想的吸纳 123
四 《史记》历史评价标准对《吕氏春秋》的接受 129
五 《史记》写作方法对《吕氏春秋》的借鉴 132
六 司马迁所载《吕氏春秋》三大部分顺序辨析 134
七 司马迁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 135
第六章 班固、高诱对《吕氏春秋》的评价与研究 137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对杂家的阐释 137
一 《汉书·艺文志》之前古籍对诸子学派的著录 137
二 《汉书·艺文志》首列杂家的学术意义 139
第二节 高诱注释《吕氏春秋》的成就 144
一 高诱《吕氏春秋序》对《吕氏春秋》的评价 145
二 高诱《吕氏春秋注》的成就 147
三 高诱《吕氏春秋注》的特点 155
四 高诱《吕氏春秋注》的地位与影响 158
第七章 汉代对《吕氏春秋》文艺、科技等思想的接受 162
第一节 汉代对《吕氏春秋》文艺思想、乐律理论的接受 162
一 汉代对《吕氏春秋》文艺思想的接受 162
二 汉代对《吕氏春秋》乐律理论的接受 170
第二节 汉代对《吕氏春秋》天文历法思想的接受 177
一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与《礼记·月令》的关系问题 177
二 汉代对《十二月纪》中二十八宿记载的接受 179
三 关于节气记载的接受 182
四 关于物候记载的接受 183
五 汉代对《吕氏春秋》灾异说的发展 185
六 汉代政治对《十二月纪》思想的运用 191
第三节 汉代对《吕氏春秋》养生、医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192
一 《吕氏春秋》的养生思想 192
二 《黄帝内经》对《吕氏春秋》的接受与发展 198
三 汉代其他著作对《吕氏春秋》养生、医学思想的接受 206
第四节 汉代对《吕氏春秋》农业思想、农业技术理论的接受 208
一 《吕氏春秋》的农业思想 208
二 《吕氏春秋》反映的农业技术理论 212
三 汉代对《吕氏春秋》农业思想、农业技术理论的接受 216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