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社会学 2
二、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变 9
三、文化生产—接受模式 18
第一章 从传统走向现代 25
第一节 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 26
(一)从原始文化到古典文化:整合转向分化 26
(二)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和谐转向冲突 35
(三)从现代到后现代:“去分化”现象 50
第二节 多元并存的中国现代文化 60
(一)多元并存的文化结构 62
(二)大众文化的“三部曲” 69
第三节 边界的消解与类型的重组 76
(一)传统的类型和边界 77
(二)边界的消解和共享文化 83
(三)类型的重组 92
第四节 意义及其历史范式 98
(一)作为美学热点的意义问题 98
(二)意义的历史范式 101
第五节 仿像对传统意象的冲击 119
(一)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121
(二)仿像文化 125
(三)仿像对意象的消解 130
(四)仿像的文化本质 143
第二章 审美文化的历史分化 147
第一节 审美文化的民主化与相对剥夺 147
(一)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 148
(二)共享文化与公共领域 153
(三)民主化、多元性和相对剥夺 161
第二节 主体的分化与角色危机 168
(一)角色的分化 169
(二)传统角色的危机 176
(三)新角色的形成 186
(四)“先锋”与“后卫” 192
第三节 趣味的分化 198
(一)趣味与社会变迁 200
(二)趣味的社会学结构分析 204
(三)趣味的互动结构 215
第三章 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 219
第一节 全球化——新的语境 219
(一)现代性的扩张 221
(二)晚期资本主义 224
(三)后殖民主义 227
(四)文化冲突论 230
(五)西方的衰落 232
第二节 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 236
(一)全球化的中国视野 236
(二)面对全球化的自我困境 242
(三)文化“失语症”? 248
第四章 文化的媒介化与工具理性 258
第一节 面对媒介 259
(一)从面对面转向面对媒介 259
(二)大众传播的文化反思 271
第二节 审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 278
(一)工具理性对表现理性的凌越 278
(二)从主体性到技术崇拜 283
(三)技术对文化:一把双刃剑 288
第五章 消费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292
第一节 理想主义文化的式微 292
(一)理想型文化与世俗型文化 292
(二)中国审美文化向世俗化的转变 295
第二节 世俗文化的时代 302
(一)告别崇高: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 303
(二)告别悲剧:“喜剧时代”的来临 307
(三)告别诗意:“散文时代”的到来 313
第六章 “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317
第一节 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317
(一)“后革命的”消费文化 319
(二)“体验”与“品味”:谁的审美化? 323
(三)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主体的中产阶级 326
(四)进一步的问题 329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美学批判 331
(一)日常生活的日常性 331
(二)审美乌托邦 337
(三)游戏的狂欢 340
(四)游击战策略 343
(五)日常生活审美化 346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 348
(一)生活与艺术的分合 348
(二)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351
第七章 视觉文化 356
第一节 视觉文化的崛起 356
(一)何谓视觉文化? 356
(二)视觉权力与规训 360
第二节 视觉行为与视觉技术 366
(一)视觉文化与视觉消费 366
(二)视觉技术与虚拟现实 372
第三节 视觉文化的当代问题 377
(一)“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377
(二)奇观电影与叙事 383
(三)社会空间中的身体政治 389
第八章 从审美文化研究到文化研究 397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397
(一)文化研究的知识政治 398
(二)范式转换中的资本流动 400
(三)知识本土化与理论生产 403
(四)文化研究的命运 405
第二节 文化研究是学科还是策略? 406
第三节 文化研究:精英和民粹的冲突 418
(一)精英文化观的困境 419
(二)民粹文化观的尴尬 422
(三)本土文化语境与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 425
第四节 文化研究与二元对立思维 428
参考文献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