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简编 古代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作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40397277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起自上古,下至清朝中叶,分为三编,分别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对中国古代历史内容进行了简明而全面的介绍。本书对一般通史教材着重介绍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民族关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进行了重点叙述,对于其他教材忽略的社会风俗等内容也有所涉及,做到了知识科学性、内容完整性与文字可读性的统一。章节安排、篇幅字数等与教学实际吻合,便于教学。

第一编 原始社会 3

第一章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3

巫山人 3

元谋人 5

北京人 5

丁村人 7

第二章 氏族公社 9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 9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9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和社会结构 12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5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15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 16

父系氏族公社的变革和原始公社的解体 17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原始社会 20

第二编 奴隶社会 25

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 25

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 25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5

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7

夏朝的灭亡 28

夏文化寻踪 29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发展——商 29

商的兴起和建国 29

社会经济的繁荣 33

商朝的灭亡 35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西周 39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39

西周的建立 39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40

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43

第二节 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 44

井田制和农业生产 44

手工业和商业 45

第三节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47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47

西周灭亡 48

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 51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列国形势——大国争霸 51

周室东迁和齐、晋称霸 51

秦、楚相继争霸 54

“弭兵”运动和吴、越争霸 55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56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56

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57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58

第三节 奴隶和平民的革命斗争 59

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 59

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 60

第四章 奴隶制时代的文化 63

第一节 哲学思想 63

天命观与重民思想 63

《周易》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 64

思想家老子 65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66

军事家孙武 67

第二节 文学、史学与艺术 68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68

重要历史文献《尚书》 68

中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69

青铜艺术与玉器雕刻 69

音乐舞蹈 70

第三节 科学技术 71

天文历法 71

数学 71

医药学 72

第四节 文字和教育 72

甲骨文和金文 72

教育 74

第五节 社会风俗 74

衣食住行 74

婚姻丧葬 76

第三编 封建社会 81

第一章 封建社会的开端—战国 81

第一节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和变法运动 81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与战国七雄 81

各国的变法 84

封建制度的确立 87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 88

农业生产的发展 88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90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 92

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92

文学、史学和艺术 96

科学技术 98

教育 99

社会风俗 100

第二章 秦朝统一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103

第一节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103

封建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10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07

秦始皇巩固统一和专制集权的各项措施 108

经济的发展 110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12

第二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13

秦的暴政 113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114

楚汉相争和西汉的建立 117

第三章 强盛的西汉皇朝 121

第一节 汉初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各项政策 121

地主阶级政权的重建 121

“与民休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123

第二节 西汉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125

社会经济的发展 125

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128

第三节 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 130

打击割据势力加强皇权 130

确定新的选官制度 131

财政的集中 131

独尊儒术 132

第四节 西汉时期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与中外关系 133

匈奴 133

东北各族和早期中朝、中日关系 135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35

越族、早期中越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 137

西南各族 137

第五节 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 138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和王莽改制 138

绿林、赤眉起义 140

东汉的建立 143

第四章 东汉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 145

第一节 东汉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45

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 145

社会经济的发展 147

第二节 东汉豪族势力的发展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 151

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 151

大地主田庄和封建依附关系 151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外关系 153

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 153

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 155

羌汉人民联合的反抗斗争 156

三韩、倭国与交趾 157

第四节 黄巾起义 158

外戚宦官专政 158

黄巾起义 160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 163

第一节 经学和哲学 163

经学 163

董仲舒 164

王充 165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166

文学 166

史学 167

艺术 168

第三节 科学技术 170

《周髀算经》和《九章 算术》 170

造纸术的发明 171

张衡的科学成就 172

西汉初名医淳于意 173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173

华佗的外科手术 173

氾胜之《农书》 174

第四节 教育 174

官学 174

私学 175

第五节 社会风俗 176

衣食起居 176

婚丧节俗 178

第六章 三国鼎立 181

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81

军阀混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81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83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经济 187

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187

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188

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190

第七章 从西晋的短期统一到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93

第一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 193

西晋的短期统一 193

士族门阀统治下的西晋内政 194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西晋灭亡 196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98

苟安江南的东晋皇朝 198

北方十六国割据和祖逖等的北伐 199

秦晋淝水之战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203

第八章 南朝和北朝 207

第一节 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207

宋、齐、梁、陈的更替 207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大地主封山占水 210

南朝士族的腐朽没落 212

第二节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213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213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6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分裂 217

北齐、北周的建立和北周统一北方 219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221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 221

魏晋玄学 221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223

范缜的《神灭论》 223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224

文学 224

史学和地理学 226

艺术 226

第三节 科学技术 228

祖冲之和圆周率 228

天文学的成就 229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29

机械制造 229

医学 230

第四节 教育 230

官学 231

私学 233

第五节 社会风俗 233

饮食服饰 233

婚丧节俗 234

第十章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37

第一节 隋初的政治与经济 237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37

政治与经济改革 238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运河的开凿 239

第二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大起义 241

隋炀帝的暴政 241

隋末农民大起义 243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245

第十一章 唐朝的强盛 247

第一节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47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47

唐初各项制度的建立 250

从武则天的统治到开元盛世 253

第二节 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255

农业 255

手工业 257

商业和交通 259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60

第三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 261

东突厥和西突厥 261

回纥 263

靺鞨 264

南诏 265

吐蕃 265

第四节 唐朝的对外关系 267

新罗 267

日本 267

天竺 269

西亚和北非诸国 270

第十二章 唐朝的衰落 273

第一节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 273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273

宦官和朋党 275

均田制的破坏和地主田庄的发展 277

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两税法的实行 278

第二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280

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280

黄巢大起义 281

唐朝的灭亡 284

第十三章 隋唐时期的文化 287

第一节 哲学和宗教 287

佛、道、儒的发展与斗争 287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 289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289

文学 289

史学 292

艺术 292

第三节 科学技术 294

雕版印刷术 294

火药的发明 294

天文学家僧一行 295

孙思邈和《千金方》 295

建筑 295

第四节 教育 296

学校教育 296

著名的教育家 297

第五节 社会风俗 297

服饰 297

饮食 298

婚丧 298

节俗 299

第十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的关系 301

第一节 五代十国 301

五代十国的更替 301

五代十国的政治和经济 302

周世宗的改革 304

第二节 北宋的政治和经济 306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306

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 307

专卖制度 309

社会经济的发展 309

第三节 北宋的农民起义和政治改革 312

王小波、李顺起义 312

王安石变法 313

方腊、宋江起义 316

第四节 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317

辽的建立 317

辽的政治和经济 317

辽与北宋的关系 321

第五节 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323

西夏的建立 323

西夏的政治和经济 32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325

第六节 金的建立及其与辽、北宋的关系 326

金的建立 326

金灭辽和北宋 327

第七节 回鹘、西辽和大理 328

回鹘诸汗国 328

西辽 329

大理 329

第十五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 331

第一节 南宋的偏安和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 331

南宋的建立 331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332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 332

第二节 南宋的农民起义和经济发展 334

钟相、杨么起义 334

南方经济的发展 335

第三节 金的政治和经济 337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337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39

红袄军起义 340

第十六章 元朝的统治 343

第一节 元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343

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 343

元朝的统一 344

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346

第二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流 348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48

对外交流的频繁 350

第三节 元代的社会矛盾和元末农民大起义 351

社会矛盾 351

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352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和元朝灭亡 355

第十七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357

第一节 哲学思想 357

理学 357

陈亮和叶适的反理学思想 359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 359

文学 359

史学 360

绘画艺术 361

第三节 科学技术 362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62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63

火药应用于军事 363

沈括和《梦溪笔谈》 363

郭守敬和《授时历》v《农桑辑要》与王祯《农书》 364

李诫和《营造法式》 364

宋慈和《洗冤录》 364

第四节 教育 365

学校 365

书院 366

第五节 社会风俗 367

宋代风俗 367

西夏党项族风俗 370

辽代契丹族风俗 370

金代女真族风俗 372

元代蒙古族风俗 373

第十八章 明朝的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 375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 375

明朝前期的经济 375

户籍和赋役制度 379

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 380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381

唐赛儿等农民起义 383

第二节 明朝与国内各族的关系 384

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 384

明朝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385

明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86

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387

明朝对台湾的管辖 388

第三节 明朝对外关系 389

郑和下西洋 389

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 390

东南沿海军民的御倭斗争 392

援朝战争 393

中国人民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 394

第四节 明朝中期政治与社会矛盾 396

宦官专权 396

内阁权力扩大及首辅之争 396

明中期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397

第五节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城镇人民的反税监斗争 398

商品经济的发展 398

资本主义的萌芽 400

城镇人民的反税监斗争 401

第十九章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405

第一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 405

明后期政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405

张居正改革 407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408

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 411

第二节 清军入关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414

清军入关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414

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417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 420

第二十章 清朝前期的统治 423

第一节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23

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423

农业和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425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雇工的反抗斗争 428

第二节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30

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430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34

第三节 清朝的统一和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438

平定三藩 438

设立台湾府 438

抗击沙皇俄国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 439

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 440

平定回疆贵族的叛乱 442

西藏的金瓶掣签制和云贵的改土归流 443

清朝对南海诸岛的管辖 444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文化 447

第一节 哲学思想 447

王守仁和李贽 447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449

第二节 文学和艺术 452

小说 452

戏曲 456

书法与绘画 457

第三节 考据学、史料学和地理学 459

考据学 459

史学和史料学 460

地理学 461

第四节 科学技术 462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462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463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463

第五节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464

西学东渐 464

中学西传 465

礼仪之争与清朝禁教 465

第六节 教育 466

学校 466

书院 467

第七节 社会习俗 469

服饰住宅 469

婚丧习俗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