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节 朱熹以前的楚辞研究 1
一、汉代楚辞研究的初兴及经学特色 2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楚辞研究的低潮 6
三、宋代楚辞研究的中兴 10
第二节 朱熹的楚辞研究 13
一、朱熹的楚辞研究著述 13
二、朱熹楚辞研究的内容 15
第三节 《楚辞集注》研究综述 22
第四节 本论文的思路、方法与突破 26
第一章 朱熹《楚辞集注》成书考论 28
第一节 《楚辞集注》的成书过程 28
一、《楚辞集注》成书过程 28
二、《楚辞集注》成书时间理惑 33
第二节 《楚辞集注》的内容结构 37
一、《楚辞集注》乃注疏之作 37
二、《楚辞辩证》乃考辨之作 40
三、《楚辞后语》乃楚辞作品的广续之作 41
第三节 《楚辞集注》的成书原因 43
一、《楚辞集注》成书的政治原因 43
二、朱熹作《楚辞集注》的情感原因 49
三、《楚辞集注》成书的学术及文化原因 55
第二章 《楚辞集注》版本研究 60
第一节 《楚辞集注》版本概述 60
一、《楚辞集注》名称的沿革 60
二、《楚辞集注》的组成和卷数变化 62
三、《楚辞集注》的刊刻和卷帙分合 63
第二节 《楚辞集注》早期刻本研究 72
一、《楚辞集注》宋刻本研究 72
二、《楚辞集注》元刻本研究 92
第三节 《楚辞集注》明清刻本研究 103
一、明代《楚辞集注》刊刻的繁荣局面 103
二、清代《楚辞集注》刊刻的衰落 115
第四节 《楚辞集注》的域外流传 118
一、《楚辞集注》的域外刻本 118
二、《楚辞集注》的域外藏本 124
第三章 朱熹《楚辞集注》训诂研究 131
第一节 《楚辞集注》的训诂体例 131
体例一:以全章为断 132
体例二:先列校勘和注音,然后隔以“○”符号,再列释义 139
体例三:释义时,“先释字义,然后通解章内之意” 141
体例四:《离骚》全篇及《楚辞》部分篇目在释义时,先指出赋比兴手法的种类 141
体例五:《天问》的训诂体例,在通行体例基础上有小的变动 142
体例六:《楚辞后语》训诂体例的不统一 145
第二节 《楚辞集注》的训诂内容 146
一、注音 146
二、字义训诂 150
三、名物训诂 160
四、讲述语法 166
五、校勘 171
第三节 《楚辞集注》的释义内容 176
一、标明赋比兴 176
二、串讲文意 180
三、阐述章旨 183
四、阐发义理 187
五、辩驳妄说 195
六、多闻阙疑 197
第四节 《楚辞集注》的训诂方法 199
一、声训法 199
二、对文则别 202
三、引文献法 204
四、反面论证法 208
五、类比法 210
六、例证法 211
第五节 《楚辞集注》的训诂术语 214
一、用来下定义、立界说的术语:“曰”、“为”、“谓之”、“之谓” 214
二、用来说明特指某一事物的术语:“谓” 216
三、用来串讲句意或文意的术语:“言” 217
四、用来表示“意隔而通之”的术语:“犹” 218
五、用来解释形容词的术语:“貌”、“之貌” 218
六、用来注音的术语:“某与某同”、“某音某”、“某某反”、“如字” 220
七、用来说明通假字的术语:“某某通”、“某某古字通用”、“某某古字借用” 222
八、用来解释虚词的术语:“语词”、“词”、“辞” 223
九、校勘文字异同的术语:“一作”、“或作”、“本作” 224
第六节 朱熹《楚辞集注》的训诂成就及影响 226
一、朱熹的训诂学思想 226
二、《楚辞集注》的训诂学成就 229
三、《楚辞集注》的训诂影响 246
第四章 朱熹《楚辞集注》诗学研究 251
第一节 朱熹的文学思想和诗歌美学观 251
一、“文道合一”的文道观是朱熹文学思想的大纲 252
二、朱熹的诗歌美学观及其在《楚辞集注》中的表现 264
第二节 朱熹的《楚辞》诗歌美学观 272
一、《楚词》不甚怨君:朱熹对《楚辞》思想内容的体认 272
二、《楚词》平易:朱熹对《楚辞》艺术风格的体认 277
第三节 朱熹论屈原的人格精神 282
一、历代对屈原思想行为的评价 282
二、朱熹评价屈原人格的“忠君爱国”论 300
第四节 《楚辞集注》中“赋比兴”学说的美学意义 306
一、朱熹的“赋比兴”学说 306
二、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对“赋比兴”学说的系统论述 311
三、朱熹“赋比兴”学说在《楚辞集注》中的运用 314
四、《楚辞集注》中“赋比兴”学说的美学意义 322
结论 329
参考文献 331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