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本论 3
第一章 地方自治之定名 3
(甲)关于自治之解释 4
(A)辩别其相反之称谓 4
(a)自治与他治 4
(b)自治与官治 6
(B)辩别其相混之称谓 6
(a)自治与自主 7
(b)自治与分权 8
(乙)关于地方之解释 9
(A)地方团体在社会上之地位 9
(a)与国家之区别 9
(b)与非独立国家之区别 12
(B)地方团体在法律上之地位 14
(a)与其他公法人之区别 14
(b)与官厅之区别 16
第二章 地方自治之观念 17
(甲)哲学上之观察 18
(A)国家之反应说 18
(B)个人之同感说 20
(C)社会之需要说 21
(乙)政论上之说明 23
(A)英国学派 24
(B)大陆学派 26
(C)并合学派 27
(丙)法理上之解释 28
(A)被治为前提说 29
(B)他治为前提说 29
第三章 地方自治之性质 30
(甲)钦定主义 31
(乙)保护主义 33
(丙)折衷主义 34
第四章 地方自治之范围 36
(甲)以区域言 37
(A)地方自治与国家自治 37
(B)地方自治与世界自治 39
(乙)以地位言 41
(A)地方自治与公共组合自治 41
(B)地方自治与公共营造物法人自治 42
第五章 地方自治之要素 43
(甲)地方之色彩 43
(乙)平民之色彩 45
(丙)群众之色彩 47
(丁)社会之色彩 50
第六章 地方自治之由来 51
(甲)人民知识之发展 52
(A)各种主义之传播 53
(B)诸家学说之鼓动 55
(乙)群众能力之养成 55
(A)专制组织之利用 56
(B)阶级战争之磨练 57
(丙)经济问题之影响 58
(A)强者财力之竭蹶 59
(B)实业制度之勃兴 60
(C)物质文明之进化 61
(丁)原有政治之失败 61
(A)贤人政治之破产 62
(B)官僚政治之遗害 62
第七章 地方自治之运动 64
(甲)地方自治运动与自治主义 64
(A)谋居民自决之实现 65
(B)谋群众政治之实现 65
(乙)地方自治运动与运动方法 67
(A)蓄特久之能力谋同志之增加 67
(B)具冷静之态度履宣传之程序 68
(C)以共同之意识为自治之根据 69
(丙)地方自治运动与各种问题 70
(A)与联邦运动问题 71
(B)与民族自决问题 74
(C)与阶族战争问题 76
第八章 地方自治之主体 76
(甲)地方自治团体之区划 78
(A)通则 78
(a)地方区域划分之缘由 79
(b)地方区划采用之标准 80
(c)地方幅员广狭之规定 82
(B)实例 83
(a)英制 83
(b)法制 85
(c)德制 87
(d)美制 89
(e)日制 90
(乙)地方自治团体之组织 90
(A)通则 91
(a)机关 91
(b)制度 95
(c)人员 100
(B)实例 103
(a)英制 103
(b)法制 108
(c)德制 112
(d)美制 117
(e)日制 119
第九章 地方自治之内容 122
(甲)权限表现之范围 123
(A)固有事务与委任事务之理论 124
(a)先天赋与说 124
(b)团体具有说 125
(c)原始成立说 126
(d)自治对象说 127
(B)固有事务与委任事务之现志 128
(a)固有事务之界限 128
(b)固有事务之种类 132
(c)委任事务之范围 134
(乙)权限分配之原理 134
(A)纵面之观察 135
(a)基于沿革者 136
(b)基于法定者 138
(c)基于条理者 139
(B)横面之观察 143
(a)基于当然者 143
(b)基于偶然者 144
(丙)权限据有之形式 144
(A)立法权 146
(B)司法权 148
(C)执行权 150
(D)业务权 155
第十章 地方自治之维持 157
(甲)地方财政之概念 158
(A)理论上之根据 158
(a)以财政范围为区别 159
(b)以财政性质为区别 159
(B)事实上之根据 160
(a)沿革关系 160
(b)法律关系 162
(乙)地方财政之徵收 163
(A)反面之讨论 164
(a)关税及消费税 164
(b)所得税及财产税 165
(B)正面之讨论 167
(a)通常税 167
(b)特别税 167
(丙)地方财政之补充 168
(A)中央代为者 169
(a)中央协款制 169
(b)指拨制 170
(c)附加税制 171
(B)地方自为者 172
(a)公债之发行 172
(b)营业之所得 172
第十一章 地方自治之限度 173
(甲)国家监督权 174
(A)监督权之性质 174
(B)监督权之范围 175
(C)监督权之机关 176
(D)监督权之行使 176
(乙)中央节制权 179
(A)立法方面之节制权 180
(B)司法方面之节制权 182
(C)行政方面之节制权 183
(D)对外方面之节制权 185
(E)业务方面之节制权 186
(F)财政方面之节制权 187
第十二章 地方自治之派别 189
(甲)原有之派别 190
(A)大陆派 191
(a)行政监督 191
(b)司法分立 196
(B)英美派 198
(a)立法监督 198
(b)司法统一 201
(乙)挽近之趋向 201
第十三章 地方自治之进程 204
(甲)酝酿期 205
(A)胚胎时代 205
(B)试验时代 207
(乙)发展期 210
(A)集中时代 210
(B)反动时代 212
(丙)成熟期 213
(A)合理时代 213
(B)进化时代 214
第十四章 地方自治之价值 215
(甲)消极方面 215
(A)免却官僚政治之弊害 215
(B)除去集权分割之弊害 216
(C)补救政党政治之弊害 217
(乙)积极方面 218
(A)为立宪政治之基础 218
(a)发展人民对于政治之责任 218
(b)养成人民负荷政治之能力 219
(B)为经济政策之要着 219
(a)人民负担租税可得公平之表现 219
(b)人民支使款项可望节俭之实行 220
(C)为行政刷新之依据 220
(a)分区治事专则易行 220
(b)风俗谙然熟则生巧 221
(c)休戚与俱切则自勤 221
(d)安心治事久则能精 221
(e)群众谋政轻则易举 221
(f)局成对持抗则必进 221
(D)为社会进化之阶梯 222
(a)可引政治以达于全民 222
(b)可由统一而至于大同 223
结论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