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态规划的发展 1
第一节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 2
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 2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 3
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 4
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 6
第二节 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7
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7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7
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 10
第三节 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13
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 13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15
第四节 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17
一、摸索与发展阶段 17
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 18
第二章 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23
第一节 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 24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24
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25
三、生态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25
第二节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28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 28
二、人文生态学理论 31
三、景观的语言 35
第三节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 38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38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40
第四节 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 43
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 43
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 45
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 47
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 49
第三章 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 53
第一节 生态调查 54
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 54
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 57
三、社会产业调查 58
第二节 景观生态分析体系 62
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 62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63
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 67
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 73
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 77
第一节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78
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 78
二、景观生态评价的理论基础 79
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 80
第二节 景观相容度评价 85
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 85
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 86
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 87
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 87
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 91
第三节 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94
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 94
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 95
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 96
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98
五、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 103
第四节 景观敏感度评价 104
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 104
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 104
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 107
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 108
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 109
第五节 景观连接度评价 112
一、连接度与连通性 112
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 113
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 116
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 117
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122
第五章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127
第一节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 128
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 128
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 129
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 130
第二节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 134
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 134
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136
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 139
第三节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142
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 142
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144
第四节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148
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 148
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 153
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156
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 159
第六章 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 165
第一节 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 166
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 166
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 167
第二节 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 170
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 170
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 175
第三节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178
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178
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179
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181
第四节 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 183
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 183
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 184
第五节 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 190
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90
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 192
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 194
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络格局与整体性保护 197
第七章 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 201
第一节 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格局 202
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 202
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 204
第二节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 209
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 209
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 212
第三节 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 213
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 213
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 215
第四节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16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 216
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 217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19
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 222
第五节 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 227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227
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 228
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 230
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 232
第八章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35
第一节 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 236
一、乡村与乡村景观 236
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 237
第二节 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 238
一、乡村景观要素 238
二、乡村景观类型 240
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 243
第三节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45
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 245
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 249
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 250
第四节 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 253
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 253
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 254
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化过程 258
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 260
第九章 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 263
第一节 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 264
一、景观格局的内涵 264
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 266
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 270
第二节 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 272
一、自然过程的内涵 272
二、景观过程的判定 274
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 275
第三节 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 278
一、自然界面的内涵 278
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 280
三、中小尺度的自然界面规划设计 283
第十章 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 289
第一节 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 290
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290
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291
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 292
第二节 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 294
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 294
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 296
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 300
第三节 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304
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 304
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 305
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307
第十一章 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 311
第一节 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 312
一、景观扰动与干扰 312
二、干扰的生态效应 313
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 314
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 314
第二节 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 317
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 317
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 318
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 321
第三节 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 323
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 323
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 326
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 326
第十二章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329
第一节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 330
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330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 330
第二节 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评价方法 331
一、数据获取 331
二、评价方法 331
第三节 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332
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 332
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333
主要参考文献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