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3
1 导论 3
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 5
1.2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9
1.3 目前企业理论比较研究的现状 14
2 人的本质与人的行为的分析 19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的界定 19
2.2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的基本假定 21
2.3 人的本质与行为的比较分析 23
3 企业起源 31
3.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企业起源理论 31
3.2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起源理论 37
3.3 企业起源理论的比较分析 43
4 企业的性质 50
4.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 50
4.2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 59
4.3 企业性质理论比较分析 66
5 企业产权结构 78
5.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论 78
5.2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论 85
5.3 企业产权结构问题的比较分析 92
6 企业理论的方法论 96
6.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方法论 96
6.2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理论的方法论 100
6.3 企业理论方法论的比较研究 107
7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现实意义及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6
7.1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现实意义 116
7.2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7
下篇 123
8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与1978—1997年的四次重要国有企业改革 123
8.1 1978—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重要阶段 123
8.2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在上述四次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运用 137
8.3 1978—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分析 150
9 1997年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 166
9.1 1997年以后国有企业的三次重要改革 166
9.2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运用 173
9.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这一时期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 177
9.4 1997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效果分析 178
10 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 182
10.1 产权派的观点 182
10.2 市场论的观点 183
10.3 马列派的观点 184
11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188
1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家所有制的存在依据 188
11.2 国有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190
11.3 俄罗斯私有化的教训 193
11.4 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拓宽了思路 195
12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体现企业职工的利益 201
12.1 国有企业改革对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的忽视 201
12.2 重视企业职工能动性的理论依据 203
12.3 国有企业劳动者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 212
12.4 国有企业劳动者参与企业治理的制度安排 214
13 总结 218
参考文献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