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1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8
(一)文献分析法 9
(二)内容分析法 20
(三)比较研究法 21
三、本书章节安排 21
第二章 框架概念、理论及其起源 23
一、对意义的追寻: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 24
二、社会学和心理学:框架概念的两种起源 31
(一)框架概念的心理学起源 32
(二)框架概念的社会学起源 34
三、新闻与社会、媒介话语、框架效果:媒介框架理论的三种发展取向 41
(一)作为新闻社会学分支的发展取向 42
(二)话语分析研究分支的取向 47
(三)作为传播效果研究新范式的取向 51
四、框架概念及框架理论的优势与劣势 55
(一)框架概念及框架理论的优势 55
(二)框架概念及框架理论的劣势 59
第三章 框架的概念及内涵 62
一、众说纷纭的框架概念 62
二、框架内涵的多层面理解 71
(一)作为隐喻的框架 72
(二)提出理论预设来理解框架 73
(三)作为机制—功能的框架 74
(四)作为认知过程的框架 76
(五)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框架 80
三、框架的分类 83
(一)“思想中的框架”和“传播中的框架” 83
(二)一般性框架和特殊框架 83
(三)浅层框架和深层框架 85
第四章 框架理论的争议与整合 88
一、元理论之争:是破碎的范式,还是多范式发展的科学纲领? 88
二、理论定位之争:是独立理论,还是议程设置理论的第二层? 94
三、方法论之争:文本框架的质化—量化研究路径 102
(一)潘忠党和科西奇的话语结构分析取向 103
(二)坦卡德的“框架清单”分析取向 105
(三)甘姆森的“诠释包裹”分析取向 106
(四)研究取向的分析和整合 108
四、理论后果之争:框架效果及伦理问题 112
第五章 框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发展 117
一、分析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和资源 117
二、分析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媒体组织与记者 125
三、文本框架研究 132
(一)定性分析方法 133
(二)手工—整体方法 135
(三)手工—聚类方法 139
(四)计算机—辅助方法 141
(五)复合方法 143
四、框架效果研究 145
(一)对媒体框架效果的确认和引申 146
(二)等价框架效果和重点(或议题)框架效果 150
(三)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154
五、框架的文化分析 158
第六章 框架研究在中国——基于对国内文献的量化研究 165
一、样本选择 165
二、类目建构与编码说明 166
三、研究发现 169
(一)国内框架研究的总体情况 169
(二)国内框架研究的结构 171
(三)国内框架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178
四、结论与讨论 183
第七章 结语 187
一、主要结论和内容概括 188
二、创新与不足 190
附录A 关于国内框架研究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报告 192
附录B 关于国内框架研究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报告 230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