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全史 第3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但焘译订
  • 出 版 社:上海: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1920
  • ISBN: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

第四十七章 文运大兴及编纂四库全书 1

东南各省之富力增进 1

学问之新气运 1

康熙帝与朱子学 3

汉学大起于东南 3

汉学分吴皖二派 4

校勘辑佚金石之学 5

浙东学派及史学 5

康熙帝编纂图书集成 6

四库全书与乾隆帝 7

四库全书之内容及编纂之方法 7

建七阁贮藏四库 11

对于四库全书编纂之批评 11

乾隆帝之禁书令 12

第四十八章 乾隆帝及其政绩 13

康熙帝与乾隆帝 13

制度大备 13

国语及国俗之保存 14

英国大使马加特尼所传说之乾隆帝 15

康熙乾隆两代之比较 16

同化汉人之乾隆帝 17

第四十九章 嘉庆时之民乱 18

乾隆帝训政 18

白莲教匪之缘起 19

教匪初起 20

匪势扩张 20

坚壁清野之议起 21

斩宠相和坤 22

和坤之罪状 23

和珅专政之影响 27

洪亮吉之意见书 28

坚壁清野之议与乡勇 30

常备军之腐败 31

民乱之平定与团练之将来 32

兵制渐变 33

第五十章 八旗生计渐穷 34

满洲八旗不长于生产 34

旗人户口总数 35

生计困难之二因 35

京营八旗移住之议起 36

移垦屯田不著成效 38

第五十一章 内外发生叛乱 38

甲 通谋宫庭之会党 38

会党之阴谋与宦官 38

林清被捕 39

滑县之包围 40

乙 红苗之乱不靖 40

苗地之侵占 40

吴三桂后裔之托称 41

福康安和琳相继死于军中 41

毕沅力请罢兵 42

丙 清人与番人之战争 42

清廷管辖之真意 43

朱一贵之乱 43

林文爽之乱与械斗 46

哥老会之源流 47

第五十二章 新疆回教徒之骚乱 47

清兵西征之风说 48

乌什之变及昌吉之乱 48

新疆骚乱之原因 49

张格尔之乱 49

清兵进喀什噶尔 50

张格尔之死 50

霍罕王扰乱喀什噶尔 51

摩罕穆德玉普素之乱 51

长龄讲善后之计 52

七和卓之乱 52

洼利罕之乱 53

第五十三章 西南最初与外国关系 53

葡萄牙人之来及其远征之初期 53

葡萄牙大使到北京 55

澳门之居住 55

清国维持澳门之管辖权 56

在澳门关于土地及犯罪之清国权限 56

在澳门之清国财政管理权 57

欧洲各国通商根据地之澳门 58

西班牙与中国人之关系 58

荷兰人之来与台湾之占领 59

荷兰人被逐于台湾 60

大使铁俊甫与文谱兰 61

英人至中国 61

英国设商馆于广东 62

英国东印度会社设商馆于广东 63

大使马加特尼卿 64

脱里斯号事件 65

英国大使阿拇哈司卿 66

法兰西与中国通商 66

美人之与中国通商 67

第五十四章 乾隆帝与英大使马加特尼卿 67

热河离宫之谒见 67

马加特尼卿日记 68

乾隆帝与英王之勅谕 84

第五十五章 广东外国商馆与公行 88

贸易中心之广东 88

广东税吏与东印度会社之契约 88

广东创设公行 89

税金之增加与东印度会社之抗议 90

广东之商人保护制 90

定广东为唯一外国通商口岸 91

外国资本流入广东 91

官吏与公行之关系 92

束缚外商自由之规定 92

广东商馆之外人生活 95

澳门及广东之往复 95

船舶进口办法 95

输入品之贩卖 96

输出品之购办 96

对于船舶税之强求 97

各种货物之强求税 98

外国商馆之不平 98

外国船舶之增加 98

英国通商之内容 99

美国通商之内容 99

一般满意之通商状态 100

中国官吏对于公行之压制 101

外国商人不平之条件 101

英美各商地位之对照与东印度会社独占权之废止 102

中国人之疑惧 102

第五十六章 拿皮楼及其对等权之主张 103

东印度会社专卖权废止后之勅令 103

拿皮楼卿任命为主务监督 103

拿皮楼卿所受英王之手谕及外务大臣之训令 104

拿卿到广东 105

拿卿致书广东总督 105

中国官吏之行动 106

总督之命令 106

总督对于当时情事之评论 106

命公行员等各负责任 108

外国公行员境遇之困难 108

再制定束缚外商之规则 109

英商之行动 111

停止通商之威吓 111

会议之开始 111

英国商业会议所之设立 112

广东总督命令停止通商 112

虎门水道之强航 113

危机渐迫 114

拿皮楼愤死于澳门通商复开 114

英政府之行动无效 115

拿皮楼之政策 116

广东总督之意见 117

第五十七章 英国之沈默政略及其放弃 119

英国之沈默政略及其宣言 119

广东总督命英国商人选出大班 119

商务监督等之通告 120

英商之怀抱 120

英商之建白书 121

监督者反对英商之意见书 121

主务监督易人 121

叶利我妥受辱 122

再发抑制外人之规定 122

英监督之无能 123

家境号之来往被禁 124

英国主务监督设事务所于伶仃岛 124

主务监督叶利我妥 124

叶利我妥送请愿书于广东总督 125

许英监督入广东 125

英政府之训令与监督之态度 126

英国派遣军舰保护通商 126

英海军少将灭安兰朵 127

侮辱通告之频繁 127

第五十八章 鸦片问题 128

中国制出鸦片之初期 128

台湾与鸦片之需要 129

外国鸦片之输入及其禁止 130

下令后通商上所受之影响 131

广东鸦片买卖法 131

被逐于伶仃岛之鸦片贸易船 132

伶仃岛买卖鸦片手段 132

许乃济论鸦片贸易之合法 132

公行之呈请 134

总督及巡抚之复命 134

上疏严禁 135

严定治罪条例之疏 136

外国商人九名被逐 137

命令鸦片贸易船退去 137

叶利我妥拒绝命令 138

禁止通商时外人之警戒 138

当局者之无定见 138

停止通商 139

商馆附近之施行绞刑 139

总督对于外人抗议之主张 140

密商艇退去之命令与通商之开始 140

商馆前绞杀罪犯 141

禁止令既下后之中国官吏 141

英国政府之训令 142

第五十九章 钦差大臣林则徐及其政策 142

道光帝之资性 142

林则徐之权力 143

林则徐至广东 143

缴出鸦片之命令及约束书之盖印 144

发布外商拘束令 145

叶利我妥准备战斗 145

严重之监禁 146

林则徐之布告 146

叶利我妥要求通行许可状 147

缴出鸦片之命令 147

叶利我妥欲缴出英人所有鸦片 147

二万二百八十三箱之缴出 148

无罪党之波及 148

紧密监禁及轻减之约束 148

证书问题 149

叶利我妥之拒绝 149

十六人之外解其监禁 149

鸦片缴出之完结及叶利我妥之命令 149

十六人之放逐 150

英商去广东 150

烧毁鸦片 150

鸦片密输入之复兴 150

叶利我妥停止通商 151

美人依然通商 151

香港暴动事件 152

暴动之审问 152

逐出英人于澳门 153

英之老弱男女悉去澳门 153

规定将来通商之布告 154

给武器于村民 155

对于停止食物供给之抗议 155

西班牙船之烧弃 156

叶利我妥之回答 156

商人十六名被逐 156

叶利我妥拒绝通商 157

协商成立 157

林则徐再提出要求 157

穿鼻之海战 158

英政府之政策及其行动 158

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之异见 159

第六十章 鸦片战争及其经过 159

再申吸食鸦片之禁令 159

永久杜绝英国通商 160

开战前英国与澳门之关系 160

英之通商由局外中立者继续 161

叶利我妥得英政府承认后之行动 161

佐治叶利我妥之东来 162

宣战与悬赏及其评论 162

占领舟山岛 163

琦善与英国全权之会晤 164

镇江休战之宣言 164

香港割让之要求与开战 165

草约之盖印 165

英政府否认草约 166

叶利我妥对于草约之意思 166

清廷否认草约 167

战争之再开及虎门炮台之占领 168

通商再活 168

战争再起 169

草约之盖印 169

香港为自由港 170

璞鼎查之东来 171

通商依然行于广东 171

占领厦门定海宁波 172

英人组织香港行政部 172

英之难船被屠于台湾 173

英国增发援军 173

乍浦之激战 174

上海镇江之占领及满洲兵之全覆 174

南京条约盖印 175

第六十一章 学风诗文绘画及戏曲小说之变迁 176

宋学之颓废 176

学问之趋古 177

浙西学派为学术之渊丛 177

颜李学流再起 178

桐城派之学风及其文章 179

常州学派公羊学之勃兴 180

彭尺木之儒佛混合 182

公羊派之佛说 183

研究墨学 183

诗风之变迁 184

文章之变迁 185

画风之变迁 185

戏曲之变迁 187

小说之变迁 187

批评小说之金圣叹 188

第六十二章 太平军之大起 189

叛乱之起因 189

继续之内地叛乱 190

赵金龙之乱 190

广西叛乱之继续 191

官军之司令官 191

洪秀全之学识 191

洪秀全为基督之弟 192

永安占领及国号之制定 192

授位之宣言书 193

太平军由永安向南京 193

太平党北伐之第一军 194

太平党之第二军 195

清军司令官之后继者 196

广东广西之叛乱 197

各地形势之动摇 197

太平天国初次宣言书 198

太平军之组织及其军制 202

南京之共产主义 204

颁布新历 205

变体基督教之宣传 206

西人对于太平军之观测 209

李忠王侵略苏浙 210

第六十三章 曾国藩起湘军 211

曾国藩起于湘乡 211

募集义勇兵 212

曾国藩劝告乡党 212

湘军始战于江西 213

书生与农民为湘军之基础 213

曾国藩讨贼之檄 214

檄文之批评 216

兵与勇之冲突 218

发见战船之需要 218

创设长江水师 219

靖港之失败 220

武汉恢复之战 220

田家镇之战 220

彭杨二将截断铁锁 221

罗泽南死于武昌 222

武汉之固守与胡林翼 222

天京之内讧 223

安徽北半之形势 224

曾国荃取安庆 225

第六十四章 太平军乱中之上海 226

匕首党陷上海县城 226

官兵包围上海 226

外国义勇兵驱逐清兵 227

匕首党为法兵所袭击 227

避难民麕集于外国居留地 228

一般贸易之紊乱与上海 228

注目之上海 229

第六十五章 平定太平军 229

战线之缩小 229

李忠王掠苏浙两省 230

左李二将分路东下 231

华尔统率之清兵 232

李忠王窥上海 232

江苏官绅代表之要求 233

常胜军及外人 234

戈登陷太仓 234

崑山之奇捷 235

湘军固守南京之阵地 236

恢复苏州及杀降事件 237

左宗棠恢复杭州 238

曾国荃占领钟山 238

南京城陷 239

洪天王之末路 240

第六十六章 对于曾国藩之评论 240

湘军非勤王之师 240

田间之曾国藩 241

宗族之曾国藩 242

不好官吏生活之曾国藩 242

湘军如宗教军 243

彭玉麟之生涯 244